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我院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手术复位中分别应用前路、后路及联合入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前路、后路及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治疗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在18岁~76岁间,平均年龄约49.6岁;8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手术复位方法(A组),7例患者采用颈后路手术复位方法(B组),21例患者采用联合入路手术复位方法(C组)。全部3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分析三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伤椎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滑距离、Cobb角改变、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所有手术在平均时间及手术平均出血量方面的具体数据进行相互比较,同时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三组共36例患者均通过前路、后路及联合入路手术获得关节突绞锁复位成功,并且所有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三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病变椎体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滑距离以及 Cobb角改变中比较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显示在术后3天时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 C组改善率(80.32%)明显优于 A组(70.15%)及B组(67.16%)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相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显示 C组(320±162ml、175±32min)明显多于 A组(87±35ml、67±16min)及B组(110±42ml、83±21min)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手术出血比较中A组明显少于B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比较中A组多于B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分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月随访中ASIA分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复位时选择联合入路方式是避免关节突绞锁复位中出现困难的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