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地球上暖温带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是湿地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湿地植被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可反映湿地中植被的生长分布状况对研究湿地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干重)为研究对象,分析湿地植被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对实地数据与遥感数据处理得到样方植被数据、土壤检测数据、各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运用决策树分类法建立模型,得到群落空间分布图;通过计算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获得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通过建立遥感因子与生物量的回归模型,生成生物量空间分布图;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SPSS软件分析环境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的特点。荻--白茅-香蒲群落与芦苇群落分布在河道两侧,而柽柳群落、碱蓬群落则集中分布在中心陆地区域,沿海岸线及入海口分布有大量先锋植被。(2)研究区物种较为单一,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整体较低。Margalef指数南岸平均大于北岸,且随距河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但距离达到一定限度时出现增加的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南岸平均大于北岸,随距河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但波动性较大。Pielou指数多集中在0.5-0.8之间,波动较大。(3)生物量干重分布呈现河道两侧、海岸附近多内陆区域少,北多南少的特点。河道附近荻-白茅-香蒲群落生物量呈线状延伸,北岸中心芦苇群落区域700-1000 g/m2生物量呈树杈状分布,海岸附近的先锋植被区域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在入海口地区生物量整体水平较高,出现生物量最高值。(4)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含盐量整体上呈现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减的趋势,北部部分海岸含盐量也偏低;总氮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减的趋势,北部海岸线总氮含量较高,高值区多集中于河道两侧,低值区多为近海滩涂地区;总磷整体上呈现由海向陆递增、由河道向外递减的趋势。(5)植被群落面积与土壤含盐量、pH相关性较好,芦苇群落、荻-白茅-香蒲群落面积比例与土壤含盐量、p H呈负相关,柽柳群落碱蓬群落则相反;与总氮总磷的相关性整体较弱。物种多样性中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整体一致。含盐量、pH和距河道距离与各项指数呈负相关,总磷、总氮与各项指数呈正相关。但整体来看,距河道距离相关性最大,总磷、总氮相关性整体较弱。环境因子中含盐量、pH和距河道距离与生物量呈负相关,总氮、总磷与生物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来看,距河道距离相关性最大;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与生物量相关性最大,其次是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相关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