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健康是人民福祉,相较于以前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飞速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健康中国成为重要战略,国民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学领域中,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究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的健康水平和差异。对大数人来讲,个人生命历程中占据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份就是劳动者,就业形式为劳动者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为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民福祉,相较于以前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飞速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健康中国成为重要战略,国民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学领域中,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究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的健康水平和差异。对大数人来讲,个人生命历程中占据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份就是劳动者,就业形式为劳动者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还会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获得起重要作用,这些因素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此外,就业与健康是两大民生问题,健康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劳动者就业形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无论是对个人、企业还是整个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就业观念的转变,我国劳动力市场涌现出各种灵活多元的就业形式,尤其是非正规就业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运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的微观调查数据,以18-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研究对象,考察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非正规就业下不同工作形式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差异,进而为改善劳动者健康水平提出建议。在理论部分,本文重点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探讨了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有何影响和如何影响两个问题。在实证部分,本文首先构建了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来看,非正规就业者的自评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并且结果存在异质性,非正规就业形式下自雇者和受雇者的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事非正规受雇就业劳动者的自评健康状况更差,而从事非正规自雇就业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与正规就业者没有显著差异。随后本文使用PSM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在使用多种匹配方法检验后得出的结果依然支持上述结论。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后,本文认为非正规就业主要通过工资收入、劳动时间、福利保障和工作环境四条路径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形式下,工资收入、劳动时间、福利保障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劳动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机制,但福利保障的机制影响在非正规自雇和非正规受雇样本下有一定差异。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针对非正规就业中的受雇群体,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并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二是针对非正规就业下的自雇群体,在鼓励其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三是加大对企业超时劳动的监督,鼓励劳动者在保障身体健康情况下发挥奋斗精神。
其他文献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为消除绝对贫困,中国政府于2013年底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致力于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确保了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事实上,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两不愁三保障”福利水平。那么,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否同步改善了其幸福感?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
国际社会的政治和商业往来日益频繁,中国FDI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而FDI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随着技术密集型FDI流入,加速了我国产业发展标准向发达国家靠拢;另一方面,低质量FDI的流入,促进了国内企业排污水平。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点数量变为质量,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还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技术创新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在近年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企业的一种投资活动,离不开外部资金支持,但其周期长、资金大等特性决定了技术创新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等融资约束问题。与一般企业相比,技术创新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有何不同?外部融资渠道又会对技术创新企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口照料问题也随之逐渐凸显并受到关注。在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老年人倾向于接受子女的照料,而且我国社会照料服务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照料资源对家庭照料的替代作用并不强,这就使得家庭老年照料在我国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许多子女还要承担着沉重的照料负担,面对着工作和照料活动的艰难抉择。这意味着,老年人口照料问题可能会使得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的劳动参与受
我国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带动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之而来产生的污染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在注重经济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发展,也就是要注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来促进服务业GTFP的提高,是当前我国经济绿色转型
应用近60 a中国西北16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总辐射的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的较小区域为资源丰富区,其余大面积区域均为资源很丰富区。(2)1961—2020年除新疆西南部、甘肃和新疆接壤区、甘肃北部和陕西北部的小范围区域总辐射呈上升趋势外,西北大部分区域总辐射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1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在国内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下,居民的消费偏好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供需矛盾从数量和规模的矛盾转向质量和结构的矛盾,这也导致了消费外溢和产能过剩并存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政府应紧跟居民消费体系转型升级新态势,通过改革创新突破制度障碍,在供需两端发力,形成消
数据、算法、算力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新时代生产生活提供新动力。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仿人化趋势,不仅能模仿人类行为,还在进一步探究能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以便像人类一样能进行思考并做出决策,这不可避免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影响。人工智能不仅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影响劳动力就业量,还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基于此,用经济学视角研究人工智能对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实现碳减排承诺,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低碳经济发展举措,包括自2010年起陆续在全国实行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从探索可复制的低碳政策、完善我国低碳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该政策对减缓我国碳排放增加以及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电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有效激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发能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并转变GDP的增长方式。政府补贴作为一项调控工具,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明确,且拥有资源支配权的政府也易于发生腐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效果及作用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企业研发活动决策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