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碎补是常用的传统中药,具补肾强骨、续筋止痛之功效,是多种骨伤科中药制剂的主要组成药材。《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为骨碎补的基源植物。除药典收载品种外,多种药用蕨类植物因形态、药材的功效主治与骨碎补相似、全国各地又普存同名异物、地区性习惯用药、人为掺假等原因,导致市场上作为骨碎补入药的来源植物较多,严重影响中药骨碎补的质量和用药安全。本文针对骨碎补地方习用品种和混淆品种较多,且多集中分布于云南的特点,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骨碎补资源在云南的分布、市售品种及民族民间应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云南各地骨碎补的混淆品,并基于其形态学、DNA条形码和矿质元素不同鉴别方法对云南地区骨碎补类植物进行系统的鉴别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地区作骨碎补入药有槲蕨科(Drynariaceae)、骨碎补科(Davalliaceae)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3科13属27种植物。其中,中华槲蕨Drynaria sinica和大叶骨碎补Davallia formosana作为骨碎补地方习用药材;石莲姜槲蕨Drynaria propinqua、川滇槲蕨Drynaria delavayi、膜叶星蕨Microsorum membranaceum、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光亮瘤蕨Phymatosorus cuspidatus和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是骨碎补的主要混淆品种;其它多为各地药材集市和当地药农及草医等出售或应用的混淆品。2.骨碎补类植物形态学的鉴别点主要为根茎断面分体中柱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其次为叶柄分体中柱、孢子表面纹饰、鳞片边缘、药材形状和断面颜色。药材鉴别以断面颜色及其分体中柱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为主要鉴别点。骨碎补类植物鳞片大小和筛孔类型、叶型、叶表皮细胞、孢子囊群、根茎大小等特征在骨碎补类植物科间鉴别明显;鳞片的形状和尖部、孢子囊群在骨碎补类植物属间有鉴别点;叶序、叶片质地、叶表皮形态、粉末显微特征、根茎颜色和气味及质地等特征在骨碎补类植物科、属、种中均没有显著的鉴别规律或鉴别点,不适合作为骨碎补类植物的形态鉴别依据。3.候选序列trnL-F、matK、ITS2和rps4片段在云南骨碎补类植物中通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骨碎补类植物鉴别的DNA条形码。根据骨碎补类物种鉴定率结果,推荐rps4-trnS为鉴别骨碎补类植物的首选DNA片段,atpB-rbcL作为补充片段。组合片段以atpB+rbcL+psbA-trnH、atpB+rbcL+rps4-trnS和atpB+rbcL+psbA-trnH+rps4-trnS物种分辨率最高(84%),鉴于DNA条形码快速、高效的要求考虑,建议组合片段选用鉴定率较高的两个片段atpB+rps4-trn S组合(80%)。4.矿质元素含量不能明显区分骨碎补类植物,但均以Ca含量最高,其次是K、Mg、P、Fe、Mn,且富含的矿质元素没有集中在一个种或是一个科、属,而是分布于不同的科和属,这类含量高的元素可能与骨碎补类植物均治疗骨伤科类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矿质元素含量的高低显示与骨碎补类植物的产地、生产和种植方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论文厘清了云南地区使用的骨碎补品种,为骨碎补药材的质量控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并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云南骨碎补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筛选出适合鉴别的DNA条形码,为骨碎补类植物提供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别依据;同时揭示了骨碎补类植物含量较高的矿质元素较相似,为骨伤科药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