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人的主体行为,而人的主体行为又受控于人的心理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心理。声乐艺术活动不仅不能离开行为人的心理活动,而且必然以这些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在学习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本人注意到,演唱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转达责任,即转达创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感是作品本身特定性格的一种展示,作品的性格又是创作者所赋予的性格,演唱者的性格与作品的性格之间是否有必要建立一种选择性的关系,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我们是否能找到这样一种平衡,即作品的性格特征与声乐表演者的性格特征相接近而产生的共鸣呢?带着对这个想法的浓厚兴趣,在翻阅相关学习材料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先后涉猎了心理学、声乐表演、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美学、音乐教育哲学等多门学科,查阅了包括声乐作品库在内的大量作品实例。虽然,很多教科书上已经把“动情的歌唱”作为演唱者感动欣赏者的最好方法,并教之于学生,但对如何才能找到一条让演唱者更好的动情并更好的感染听众的最佳途径,始终没有一个突破。近年来,交叉学科一直被广为关注,虽然声乐表演与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对这个最佳途径如何才能最终达成的研究,却是一个鲜为被提及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只注意所学的单门专业,而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我的个性发展。学生而言,其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是往往缺乏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自我的一种真正释放。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用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曲目,而不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所以,在专业技巧得到单方面锻炼的同时,常常忽略了进行积极的自我分析,关注自身特点并依照自身性格特征对演唱曲目进行有效性选择。如能培养学生这种自我分析的能力,相信不仅对专业技巧方面的把握,而且对人格的自我完善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例论证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通过如下几个部分的阐述来层层递进的阐述论题。第一部分,从声乐表演艺术的角度论述。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声乐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要求演唱者恰如其分的动情;承担二度创作的演唱者需要切身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声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过程是一个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声乐表演者探寻实现视界融合的有效而直接的途径。第二部分,从性格的角度论述。这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简略引入性格这一名词的定义;其次,就声乐表演者应该如何将视界融合与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再次,从五个方面阐述性格类型的匹配问题。第三部分,声乐表演者的性格与作品的性格的互选。从举例一部分声乐作品的性格特征和声乐表演者应该涉猎非自身性格类型的作品这两个大的部分来分析和说明。第四部分,从完善性格的角度阐述。通过阐述性格的完善、演唱者对性格化的把握以及声乐表演者塑造良好性格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来解析人格完善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