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文化和文学能够走向世界离不开海内外众多译者的努力。其中,翻译家兼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功不可没。因经葛浩文之手所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葛浩文的相关研究数量明显上升,其翻译风格一直是研究焦点之一。一般认为翻译风格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和描述译者在译作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标志性的语言使用特征,包括词汇、句法、修辞、文化语言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和文学能够走向世界离不开海内外众多译者的努力。其中,翻译家兼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功不可没。因经葛浩文之手所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葛浩文的相关研究数量明显上升,其翻译风格一直是研究焦点之一。一般认为翻译风格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和描述译者在译作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标志性的语言使用特征,包括词汇、句法、修辞、文化语言等不同层面的特征。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作为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指的是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在目标语中的明晰化,可能发生在语法、语义、语用或话语层面上。伴随着显化翻译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不同的译者的认知特点往往会促成不同的显化翻译策略。本研究尝试运用关联理论从报道动词这一视角,探讨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报道动词指的是在投射句中引导出话语或思想的动词,在小说中具有显现当时的语言环境、表明说话人心理活动和反映人物关系的作用。根据报道动词的语义内涵,是否含有说话方式,将报道动词分为显式和隐式。源语中的报道动词能够体现作者的话语与思想,译文中的报道动词同样可以凸显译者的翻译风格。因此,在小说的翻译中,报道动词的翻译尤为重要。汉语中相对模糊、单一的报道的动词,根据显化假说,译文中的报道动词应该更具体、丰富、清晰。本文主要运用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关联理论认为,成功的翻译是寻找源文本和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这需要译者作为源文本的读者推测出源文本的交际意图,也需要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为了实现最佳关联,增加语境效果,减少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其中包含五个子语料库,分别为《骆驼祥子》的源文本、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呼兰河传》的源文本和葛浩文译本,统计语料库中报道动词的形符、类符、时态和非谓语形式,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研究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葛浩文是否显化翻译源文本中的报道动词?(2)葛浩文对报道动词的显化是译者翻译风格的彰显,还是翻译普遍性特征?(3)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是否服务于实现最佳关联?研究数据显示,从报道动词角度,葛浩文的翻译的确存在其显化翻译风格。葛浩文对《呼兰河传》和《骆驼祥子》中的报道动词的显化翻译存在一致性,同时,与施晓菁的《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对比,葛浩文的显化翻译存在独特性。在词汇层面,一方面添加重复性地添加单一的报道动词“say”等,另一方面对源文中相对单一和模糊的报道动词根据语境进行语义显化,呈现出语义更加明确的、多元的报道动词。同时,在语法方面,葛浩文通过报道动词的显化翻译,呈现出多样的时态和非谓语形式。葛浩文的显化翻译风格正是为了实现最佳关联所做出的努力。首先,源文本中的报道小句通常由单一的“说”引导,因而葛浩文对于没有报道动词的报道小句,重复性地添加与“说”意义相近的“say”等,增强译文与源文本的关联度。其次,在明示推理过程中,葛浩文尽可能将语境中隐含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为了明示交际意图而采用语义显化,减少读者不必要的处理努力。最后,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使源文本的意图较准确地被读者认知,且在目的语和源语之间构建最佳关联的语境以此来实现成功交际而采取语法层面的显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两点。首先,本文聚焦于葛浩文的显化翻译所体现的翻译风格,以往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研究一般聚焦于其忠实性和叛逆性。其次,本文从报道动词这一具体视角研究其显化翻译风格,以往的显化翻译研究多研究连词、代词等的显化翻译。
其他文献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情趣”的追寻可谓贯穿了谷崎的一生。谷崎润一郎一生仅有两次海外旅行的经历,而这两次旅行的目的地都是中国,繁华与贫困并存、美好与黑暗交织、中西文化融汇的江南地区更是给谷崎润一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挥洒笔墨,创作了众多与江南有关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呈现的“江南形象”,进一步揭示独特的“江南形象”所隐含的作家
约翰·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模式和原则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市场与社会主义可以有效地结合,可以充分应用市场经济机制建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不能因为苏联中央计划模式的消亡,而失去建构一种可以有效应用市场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信念,在无法彻底消除私有制的前提下,处理好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必要,最主要的是在抑制市场自身的弊端和
迟子建小说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即是鲜明的地域色彩。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不断突破自我,从对故土的回忆式写作延伸至更宽广的地域空间,关注当下时代的生活变迁,深入故土历史,探究地方文化,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呈现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本真,思考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表达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本论文从书写对象、书写策略以及书写价值等角度对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
全球数据增长十分迅速,与之协同发展的数据可视化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人们逐渐增强对数据可视化的重视程度,现如今如何快速高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抽象复杂的数据信息利用简单通用的视觉语言呈现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今,大数据可视化的研究更接近特定示例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虽然适当,但缺乏通用性,部分可视化作品虽然融合了艺术形态的美,却很难让大众理解其视觉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而且,目前各领域产生的数据值呈
无锡现存老旧社区多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建设背景及规划观念的限制,此类社区大多建筑密度较大,绿化面积狭小。建成年代的久远和管理维护的缺失,也致使老旧社区绿化品质愈发恶劣,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如何在老旧小区有限的用地条件之下,合理平衡社区绿化不足、品质不佳与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之间的矛盾,切实提高老旧小区绿化品质,已成为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无锡1978~199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中首次被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粗放式发展的工业产业以及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污染排放物增加的主要源头,而产业集聚作为工业
输入和输出作为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学界尤其关注如何将输入与输出有机整合,通过输出促进输入加工、继而促进语言习得。读后续写将阅读理解和写作相结合,是将输入和输出有机整合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学界对关于读后续写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很多,但是话题熟悉度作为影响输入和输出加工中的重要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为探究话题熟悉度对二语学习者读后续写的影响,具体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读后续写
克孜尔石窟的涅槃图像在佛教艺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涅槃图像。其艺术之高、底蕴之深,内容之丰富,让我们流连忘返。本文主要以克孜尔石窟中的涅槃图像为研究对象,从涅槃图像出发进行挖掘研究。第一章从佛教涅槃的概念出发,对佛教涅槃的概念进行概述,紧接着对其所包含的图像进行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其指向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权力问题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进入了马克思的视野,现实社会中利益分配问题困扰着马克思,促使其从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在现实的资本活动中揭开权力的社会本质。从社会权力概念的思想渊源来看,黑格尔法哲学视域下的“权力”概念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来源:以黑格尔为完成者的思辨哲学将绝对理性的自我展开当作权力的来源,权
商标是区别于著作权和专利的一种知识财产,是将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提供者相区分的商业标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体量的增长使蕴含商誉的商标成为各市场主体的纷争对象。商标共存就是商标冲突不断升级后,经司法调解和利益权衡形成的合法现象,可以定义为——不同主体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合法行为。商标共存这一客观法律事实已为大部分国家或地区所接受。但在我国还处于“司法饱和,立法缺失”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