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疏肝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B淋巴细胞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或合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者非常多,这与患者因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均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中,郁责之于肝,郁证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故我们认为pSS以肝阴(血)不足、肝失疏泄为主要病机,提出以滋阴疏肝为治疗大法,运用一贯煎加减方治疗pSS阴虚肝郁证患者。本研究:1.在从肝论治,滋阴疏肝理论指导下运用一贯煎加减方治疗pSS阴虚肝郁证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从多角度系统探讨从肝论治,滋阴疏肝治疗pSS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通过JAK/STAT和NF-K B信号通路,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对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疗效,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pSS的机制。研究方法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选择60例江苏省中医院已经确诊的pSS阴虚肝郁证患者,1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取pSS阴虚肝郁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5-10ml,检测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及IFN-γ、IL-4、IL-6、IL-10和IL-27水平。再将pSS阴虚肝郁证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一贯煎加减方及羟氯喹,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测定治疗后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FN-γ、IL-4、IL-6、IL-10 和 IL-27 水平。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选择NOD小鼠60只及正常ICR小鼠1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高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低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ICR小鼠为正常组。观察小鼠每天饮水量,每周测定小鼠唾液流量,8周后处死小鼠,计算脾指数、颌下腺指数,测定每组小鼠外周血B细胞活化、分化表面标记、Tfh细胞比率、B细胞增殖能力、B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gG、IFN-γ、IL-4、IL-6、IL-10、BAFF和IL-27水平。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选择雌性NOD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安慰剂)小剂量TP组、中剂量TP组、大剂量TP组。每隔2周检测小鼠唾液分泌量。90天后处死小鼠,取唾液腺和脾脏称重,计算唾液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检测TNF-α、IL-2和IL-6;取唾液腺,评价组织病理学;分析小鼠唾液腺淋巴细胞分布;进行脾脏T细胞和B细胞增殖试验;提取唾液腺组织蛋白,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1.1对ESR、CRP、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gA、IgM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血沉、球蛋白、Ig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反应蛋白、IgA、IgM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IgA、IgM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对泪流量、唾液流率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双眼泪流量、唾液流率有显著差异(P<0.05)。1.3对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影响:治疗12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有显著差异(P<0.05)。1.4对外周血B细胞活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对外周血B细胞分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对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对照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Q2象限)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对外周血B细胞增殖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对外周血B细胞凋亡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2.1对NOD小鼠饮水量、唾液流量、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NOD小鼠饮水量增加,唾液流量减少,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基本相同。2.2对外周血B细胞活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均有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3对外周血B细胞分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对外周血Tfh细胞比率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Q2象限)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5对外周血B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6对外周血B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复方药组、中浓度复方药组、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浓度复方药组 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中浓度复方药组IL-4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FF、IFN-γ、IgG、IL-6、IL-10、IL-27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 均<0.05)。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3.1 TP对NOD小鼠唾液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唾液流量的保护作用:TP组NOD小鼠唾液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脾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NOD小鼠唾液流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第6~12周唾液流速明显低于TP组。随着TP浓度的增加,唾液流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3.2 TP抑制NOD小鼠自身免疫损伤:TP治疗组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淋巴结形成。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2.4±0.18、1.8±0.17和1.5±0.19。与对照组相比,TP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IgG、IgM、IL-2、IL-6和TNF-α抗体水平显著降低。CD4+、CD8+和B220+/CD45+细胞显著减少。与0.05%二甲基亚砜相比,TP处理的NOD小鼠脾脏中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显著降低。3.3 TP抑制NOD小鼠唾液腺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P通过抑制JAK1/2和STAT的磷酸化显著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通过抑制p65和Iκ Bα的磷酸化显著抑制NF-κB信号通路。3.4 TP通过抑制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降低IFN-γ诱导的唾液腺上皮细胞炎症损伤:10ng/ml、20ng/ml和40ng/ml的TP处理72h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TP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TP对JAK1/2、STAT3、IκBα、NF-κB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但p-JAK1/2、p-STAT3、p-IκBα 和 p-NF-κB被显著抑制(p<0.001)。结论1.一贯煎加减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疗效及B淋巴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1.1与健康人相比,pSS患者B细胞活化、增殖、凋亡明显增加,记忆B细胞减少,Tfh细胞比率明显增高,经过治疗后B细胞活化数量减少,增殖水平下降,凋亡减少,记忆B细胞增多,浆细胞减少,血Tfh细胞比率降低。1.2pSS患者血清中IL-4、IL-6、IL-10、IL-27、IFN-γ细胞因子水平增加,经治疗后IL-4、IL-6、IL-10、IL-27、IFN-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1.3一贯煎加减方能降低pSS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IgG指数,对B淋巴细胞有调节作用,与羟氯喹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改善患者干燥症状及情绪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疗效。为一贯煎加减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肝郁证患者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2.一贯煎加减方对NOD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2.1与空白组相比,NOD小鼠饮水量增加,唾液流量减少,脾脏指数、颌下腺指数基本相同。2.2 NOD小鼠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外周血B细胞分化(分化为记忆B细胞)率显著降低,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明显升高。2.3低、中、高不同浓度复方药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外周血B细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细胞比率、外周血B细胞增殖率、外周血B细胞凋亡率均有所降低,外周血B细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亦有所下降。其中高浓度复方组、雷公藤组、羟氯喹组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3.雷公藤甲素(TP)通过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NOD小鼠唾液腺损伤的研究3.1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照组NOD小鼠的唾液流量逐渐降低,唾液腺内出现更严重的淋巴细胞浸润性病变。小鼠血清中IgG和IgM浓度逐渐升高,炎症因子表达增加。3.2与对照组相比,TP治疗组明显改善了唾液腺流速,减少了淋巴细胞浸润,IgG和IgM浓度及炎性因子的表达。TP抑制了T、B淋巴细胞增殖,改善NOD小鼠干燥症状,且没有明显的组织损伤。3.3 TP通过抑制JAK/STAT途径和NF-κB途径,减轻NOD小鼠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其他文献
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
目的:采集新加坡樟宜地区2012年1月21日---2019年1月19日间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的发病例数以及同期的相关气象资料。基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五运六气变化对新加坡地区水痘、登革热以及手足口病发病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新加坡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2012年1月21日---2019年1月19日间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发病数,建立数据库。2.建
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亦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常见原因。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DKD独立病名记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具有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往往能够触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UC患者在确诊前几年出现抑郁的情况更加普遍,并且抑郁会加重UC疾病的进程。其原因尚不清楚,但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药黄蜀葵花作为“疮家要药”,常用于痈、疽、疗疮所致溃疡的治疗,在我科临床实践过程中,黄蜀葵花是用于治疗溃
目的:1.基于“肝郁湿热”理论辨治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理论研究。2.评价濯淋颗粒治疗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从微生态角度,观察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菌群和肠道菌群特征,评价濯淋颗粒对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菌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120例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患者随
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
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
目的明确在B超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疗效的差异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女性腹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中医胃热湿阻型共105例,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分为深埋线组(35例,脱落2例)、浅埋线组(35例,脱落4例)和假埋线组(35例,脱落7例)。三组的埋线穴位相同,腹部取中脘、关门、天枢、带脉、关元、水道;四肢取曲池、丰隆。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
目的观察清络痛痹方治疗阴虚络热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A的可能机制。为清络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阴虚络热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清络通痹方组(治疗组,30例)及甲氨蝶呤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