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我院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17版垂体肿瘤新分类研究分析,探讨新分类下垂体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治垂体腺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248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术中所见以及术后组织标本的病理相关结果等,按照2017版新分类进行分类,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248例垂体腺瘤患者,男性105例,女性143例,男女比为0.73:1。年龄范围为:11-82岁,年龄均值为51.71±12.87岁,男性平均年龄为52.02±13.95岁,女性平均年龄为51.49±12.06岁。54.1%的患者分布在41~60岁年龄段,并且此年龄段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不同类型垂体腺瘤发病高峰均位于41~60岁。2.分型:按激素类型分类,不同激素类型垂体瘤占比情况: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占36.7%(91/24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占24.6%(61/248)、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占18.1%(45/248)、泌乳激素(PRL)细胞腺瘤占10.5%(26/248)、零细胞腺瘤占6.0%(15/248)以及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占3.6%(9/248)、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腺瘤占0.4%(1/248)。按性别分组,男性组中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最多,占58.1%(61/105),女性组中ACTH细胞腺瘤最多,占39.2%(56/143)。在GH细胞腺瘤组、ACTH细胞腺瘤组两组中女性均明显多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χ~2=42.639,P<0.01)。四种垂体腺瘤特殊类型:促性腺激素细胞垂体腺瘤91例、零细胞垂体腺瘤15例、静止型垂体腺瘤50例和多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9例。五种高危型垂体腺瘤:稀疏颗粒型GH细胞腺瘤17例、男性PRL细胞腺瘤11例、PIT1阳性多激素腺瘤3例、静止性ACTH细胞腺瘤42例,本研究尚未发现Crooke细胞腺瘤。3.临床表现:26例(10.4%)以月经改变、泌乳、性功能下降、肢端肥大等内分泌症状为主要,178例(71.8%)以头痛、头晕、视力下降、多饮多尿等压迫症状为主要,11例(4.4%)为两种症状均有表现,33例(13.2%)为未出现明显症状,为体检时发现异常。各类型垂体腺瘤均以压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4.卒中发生:发生卒中的共有14例(5.6%)。其中PRL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零细胞腺瘤卒中发生比例较高。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卒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率高于非高危型。5.侵袭:侵袭性垂体腺瘤37例(14.9%),侵袭性垂体腺瘤组ki-67指数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ki-67指数。在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两种类型中侵袭组ki-67指数高于非侵袭组ki-67指数。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的Knosp分级呈正相关(r=0.525,P<0.01)。高危型垂体腺瘤侵袭发生率高于非高危型。6.复发:复发性垂体腺瘤23例(9.3%),复发性垂体腺瘤组ki-67指数高于非复发性垂体腺瘤组ki-67指数。在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零细胞腺瘤两种类型中复发组ki-67指数高于非复发组ki-67指数。高危型垂体腺瘤复发发生率高于非高危型。结论:本研究中垂体腺瘤患者以女性多发(男女比为0.73:1),41~6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占54.1%)。按照新分类标准,本研究中垂体腺瘤患者以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最多,ACTH细胞腺瘤次之,TSH细胞腺瘤最少,零细胞腺瘤仅为6.0%。男性以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最多,女性以ACTH细胞腺瘤最多。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中以女性患者居多,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中以男性患者居多。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平均年龄小于其他类型垂体腺瘤。五种高危型垂体腺瘤类型中静止性ACTH细胞腺瘤居多,尚未统计到Crooke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以压迫症状(头痛、头晕、视力下降、多饮多尿等)最多,其次是内分泌症状(月经改变、泌乳、性功能下降、肢端肥大等)。PRL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零细胞腺瘤卒中发生比例较高。侵袭性组ki-67指数高于非侵袭性组ki-67指数。相比其他类型的腺瘤,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有更高的ki-67指数,提示这两种类型侵袭性腺瘤可能具有更明显的肿瘤增殖现象。Ki-67指数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与Knosp分级呈正相关。复发性组ki-67指数高于非复发性组ki-67指数。相比其他类型的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零细胞腺瘤两种类型中复发组ki-67指数更高。高危型垂体腺瘤侵袭性、复发及卒中发生率均高于非高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