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美术作为民俗生活的形象载体,以它绚丽的色彩,多姿的造型,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民众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情感诉求。“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风俗一体,“承上启下”,传承着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人的生产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之相适应,风俗活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作为民俗生活的载体,民间艺术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如此,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为实现其交换目的,这种交换目的有可能使生产者部分甚至整个地放弃民间创作的自主精神。因此,包含在消费要求中的不同文化因素,势必丰富或者部分地改变民间美术的原有文化内涵,并通过物态的变化表现出来”。淮阳泥泥狗作为依附于当地人祖庙会而存在的民间艺术门类,以其独特的型制和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广受瞩目。就泥泥狗的个体而言,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异,又在传承着哪些型制特色?有关的研究和论述目前还尚少见。正如丹纳《艺术哲学》中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一样,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和阐述淮阳泥泥狗的传承和变异。通过实地采访的方式广泛收集材料,分析在民俗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和泥泥狗制作市场化,职业化的背景下,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式、观念内涵、价值意义等方面所具有的传承和变异的特征,并试图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泥泥狗生存状态的概括论述;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泥泥狗艺术特征的传承和变异;第四和第五部分论述了泥泥狗传承和变异的原因。通过以上的概括分析,大致勾勒出了淮阳泥泥狗在可以考证的近百年中,其艺术特征所发生的传承和变异以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