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有下滑的趋势,各类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在此情形下,有人采用道德推脱这一概念对此类现象作出解释。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进行重新解释的一种认知倾向,通过道德推脱能削减自我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减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行为后果伤害性显得更小。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外道德推脱研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为数不多的几篇资料主要在探讨初中生、大学生的道德推脱现象,几乎没有人关注到问题行为高发的中职生群体。中职生是未来国家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品行直接关乎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日后就业单位的切身利益,因而了解其道德推脱现象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拟对中职生道德推脱现状作一调查,同时探讨道德推脱与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者进行干预训练提供相关理论参考。研究采用修订后的《道德推脱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对450名中职生进行施测,同时测量了200名普通高中生作为对比研究。最后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生和普高生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亲社会行为现状比较理想,均高于中等水平。而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及道德推脱水平相对较低,均在理论中值以下。2、中职生与普高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的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养方式上,中职生的母亲拒绝程度显著高于普高生,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程度显著低于普高生。道德推脱维度上,中职生的有利比较和非人性化推脱水平明显高于普高生。亲社会行为方面,普高生利他的、情绪的、紧急的亲社会行为和总体亲社会水平显著高于中职生;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推脱均存在显著的人口学差异。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居住地、家庭性质及父亲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中职生道德推脱在性别、民族、年级、独生与否及父亲文化程度因素上显现出明显的差异;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则在性别、家庭性质、宗教信仰及父亲文化程度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4、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三者间具有显著相关。具体情况如下:父母亲拒绝与亲社会行为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道德推脱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与亲社会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与道德推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过度保护与亲社会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道德推脱总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道德推脱总分与亲社会行为总分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对亲社会行为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和母亲情感温暖对道德推脱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道德推脱总分对亲社会行为总分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6、道德推脱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与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