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E-science的发展,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兴起,使得科研数据呈现几何级增长的趋势,数据获取、数据引用、数据伦理与安全等成为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数据管理问题。作为透视数据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数据素养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的一种必备能力。在高等教育中,作为科研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研究生在科学研究队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和科研数据仓储的重要单位,高校图书馆在面临职能转变和服务拓展与延伸之际,有义务且有能力承担起培养研究生数据素养的重要责任,开展有效的数据素养教育工作,支持高校科研和教学,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数据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当前,数据素养问题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关注,各类图书馆协会、各种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都成为数据素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关数据素养教育的项目研究、专题培训、课程教育等也是屡见不鲜。目前来看,国内外在数据素养教育内容的界定上,尚缺系统的认识和整合,没有形成具体、统一的内容框架作为指导,进而制约了数据素养的教育实践。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现有数据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梳理出数据素养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据素养教育,对高校图书馆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做好数据管理工作,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都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文以“图书馆即教育”、“三适当”准则以及“模块化教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课程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数据素养教育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结合研究生数据素养现状及其期望,构建一套面向研究生的数据素养教育内容框架,并考察这一框架在特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具体来说,首先,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课程特征与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数据素养教育均围绕数据管理这一主题而展开,涉及数据意识、数据管理技能以及数据管理知识三个方面,即数据素养教育的三大知识点,具体包括数据意识、数据发现与获取、数据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存储与保护、数据交流与数据伦理等内容。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东南大学在校研究生的数据素养现状,及其对于数据素养教育的期望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希望获得有效的数据素养教育,帮助自身提高科研数据管理能力;调查还显示,研究生的数据素养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意识欠缺、数据评价不充分、数据分析不深入、数据交流受限等问题仍然是阻碍研究生数据素养水平提高的障碍性因素。最后,文章引入“模块化”思想,对数据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出了一套面向研究生的数据素养教育内容框架—即“KMDC”框架,同时,以社会学与工程学两种学科为例,探讨该框架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