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坏性地震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多重灾难,其中人员伤亡的损失是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地震灾害中最为突出的社会事件,本文将对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进行研究。事实上,对地震伤亡的特征、分布进行总结研究,可为地震现场科学地组织调配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和减少人员死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使用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详细资料,研究了汶川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发现死亡人数的分布规律,揭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烈度及震区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其分布特征,得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与烈度、烈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式,应用这个关系式可为救援力量的部署、救灾物资的分配及抗震救灾指挥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搜集、整理、统计了中国大陆地区近50年(1959~2008)发生并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震例,研究了震级、死亡人数与震中地区人口密度的关系,得出了地震震级与死亡人数的关系式,为震后震中地区死亡人数规模的初评,地震灾害的影响程度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为进一步的动态评估死亡人数和趋势判断提供基础。根据媒体报道的地震死亡人数,研究国内外近年的26次地震,发现了地震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报道死亡人数速率的增减规律。分析发现,其中具有一些简单而明了的物理意义,从而在震后1到2天得到部分死亡人数报道的信息后,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对地震死亡人数进行动态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对应急救援阶段的划分、指挥与决策、救援力量的部署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建立了对地震死亡人数的初次评估和死亡人数动态评估的方法,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提出了两个可描述抗震救灾救援过程的参数,即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提出了基于死亡人数报道速率的救援阶段划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