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胃升降协调论”探讨半夏调中颗粒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mn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理论源流、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了中医药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认知。1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理论源流及研究进展:脾胃升降理论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将《内经》升降出入理论运用于脾胃病的临证证治中并加以发挥,推动了脾胃升降协调论的形成与发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更进一步促进了脾胃升降协调理论的发展。其后历代医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脾胃升降协调理论;同时,当代医家亦不断对脾胃升降协调理论进行承传与创新。我院著名中医张介眉教授在治疗NERD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将“脾胃升降协调论”运用于本病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脾胃升降失调是其发病的病机关键,恢复“脾胃升降协调功能”是辨治本病的核心与根本,拟半夏调中颗粒治疗NERD,疗效显著。因此,半夏调中颗粒基于“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NERD,具有充分的研究依据及价值。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探讨中医药治疗NERD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CNKI、万方以及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医药治疗NERD的有效处方,筛选后建立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药物频次、属性统计以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检索出418篇文献,进行筛选后剔除351篇,最终纳入文献67篇,共涉及方剂83首,中药121味,主要证型4种。分析总结出药物的使用频次、配伍及核心药物,并进一步总结其组方规律。结论:中药治疗NERD以半夏、甘草、柴胡、黄连等药为核心药物,以辛开苦降、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要用药特点,总体治则上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为根本,同时兼顾散寒清热、理气化痰等多种治法,为临床治疗NERD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3半夏调中颗粒治疗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半夏调中颗粒治疗寒热错杂型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寒热错杂型NERD患者,时间范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1袋/次,3次/日,同时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次,1次/日;对照组予以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1次/日,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分别评估两组的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的反流、烧心症状VAS评分、Gerd 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GERD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RO量表评分、SAS与SDS量表评分,并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组内比较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反流、烧心VAS评分、Gerd Q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GERD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RO量表评分、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的烧心、反流症状评分、Gerd 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尤其在反酸或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肠鸣便溏、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烧不适等中医证候的治疗上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8.57%)(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GERD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RO量表评分、SAS与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夏调中颗粒联合PPI能缓解NERD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服用PPI,同时能改善NER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心理状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4基于MC-PAR2-CGRP通路探讨半夏调中颗粒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半夏调中颗粒干预NERD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的痛觉行为学改变、组织学变化以及内脏高敏感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半夏调中颗粒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卵清蛋白联合食管酸灌注法造模。对照组与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干预;半夏调中颗粒组、奥美拉唑组与PAR-2拮抗剂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半夏调中颗粒+PAR-2激动剂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和PAR-2激动剂同时干预。14天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食管组织形态改变、肥大细胞计数、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食管组织相关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敏感阈值降低(P<0.05),食管组织可见微炎性改变,肥大细胞计数增高(P<0.05),PAR-2、TRPV1、CGRP、SP蛋白与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同时,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半夏调中颗粒组、奥美拉唑组、PAR-2拮抗剂组大鼠的敏感阈值降低(P<0.05),肥大细胞计数下降(P<0.05),以上相关因子表达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而半夏调中颗粒+PAR-2激动剂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夏调中颗粒能通过介导肥大细胞-PAR-2-CGRP通路,下调CGRP、SP等神经递质的表达水平,缓解非糜烂性反流病模型大鼠的食管内脏高敏感状态,可能是其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生殖和解毒代谢都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昆虫在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同时通常伴随着生殖相关适合度代价,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核糖体蛋白 S6 激酶(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S6K)通路
学位
趋化性是指细胞等微生物对环境中某些具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产生的定向趋近或者远离运动的性质.例如,细胞粘液霉菌自身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并且会向该物质浓度高的区域运动.对于这一生物现象,1970年Keller和Segel建立了著名的反应-对流-扩散趋化模型,该模型已成为生物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模型之一.近年来,实验现象显示,某些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并不完全适用经典的趋化模型来模拟,人们寻求对细胞群体与自身化学
学位
创新是提高整体综合教育效率的必经之路,没有创新性的教学管理活动将无法吸收新思维、新资源、新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整体综合性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要树立创新育人意识,在开拓创新中渗透教书育人理念,跳脱班级管理工作旧态,在开拓创新中探索并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途径。本文将通过教育核心素养探讨班级管理工作创新对策,以期推动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活动良性发展。
会议
扩散现象无处不在,它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学、传染病学、物理学等学科中.扩散研究目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与种群的扩张(特别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传染病的防控息息相关.本文围绕扩散这一主题,以种群扩散和传染病扩散机制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扩散区域和扩散方式为主线,考虑演化区域、自由边界、空间异质性及季节演化等因素对解的渐近形态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关于生态扩散、不同区域上的
学位
为了进一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结合自然资源部对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等工作提出的“构建三维立体一张图”的要求,简要分析了目前广西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数出多门、数据孤岛等问题以及广西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现状;以三维空间位置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的基本纽带,建立了基于分层分类的广西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统一组织结构模式;设计了海量数据加载、三维数据
期刊
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当前,影响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主要因素有一些地方选人用人导向不够鲜明、考核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健全、持续激励效果不明显等。为此,可以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路径,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伟业。
期刊
目的本研究结合骨骼肌疲劳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探索中药巫山淫羊藿的主要提取物成分epimedin C的抗骨骼肌疲劳作用及其对线粒体供能的影响。分别从动物模型、离体肌肉组织、细胞及分子层面研究epimedin C对线粒体供能的影响,寻找受其调控的靶点及相关的抗疲劳机制。以期为中药巫山淫羊藿及其主要提取物epimedin C的抗疲劳作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为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
学位
目的:1.采集MCI痰浊阻窍证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脉象指标、舌象指标等数据,筛选构建适用于MCI痰浊阻窍证的诊断模型,并验证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2.探讨MCI痰浊阻窍证患者血清NPY、Ghrelin与ADAS-cog评分及肠道菌群的关系,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3.探讨洗心汤加减方对MCI痰浊阻窍证患者的NPY、Ghrelin、肠道菌群等的影响。方法:1.分别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MCI痰浊阻窍
学位
甘薯是重要的淀粉类作物,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甘薯品种块根淀粉含量和淀粉特性差异较大,其用途也不同。淀粉是一个半晶体颗粒结构,晶体结构是影响淀粉特性和用途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薯淀粉晶体结构的形成受生长环境影响极大。因此,研究不同甘薯品种淀粉的理化特性对甘薯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来源相同国家或地区的少数甘薯品种淀粉理化特性的比较,但缺乏来源不同国家和地区
学位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补肾化痰方可调节骨代谢,纠正PMOP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其内在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围绕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丁酸、自噬活性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 TOR/unc-51样激酶1(Unc-51 like kinase 1,ULK1)信号通路,初步探索补肾化痰方改善骨代谢的机制是否与SCFAs丁酸对自噬的调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