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六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希望通过统筹的方式来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国的城乡差距相比,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表现得更为显著。2007年6月,国家批准在西部的重庆和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举措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也体现了中央解决西部地区城乡发展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以及城乡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增长极理论、核心外围论、“次级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和城乡网络化发展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选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十个省(市、自治区)的统筹城乡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西部各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大体上呈现由东向西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局面。第四部分在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框架下为不同地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是:重庆和四川采用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陕西、甘肃和宁夏采用以城带乡与城乡网络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新疆和青海采用“多级中心、梯次辐射”的以城带乡模式,贵州和云南采用中等城市优先发展模式,西藏采用点轴开发模式。第五部分构建了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框架,即城市和农村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资源配置机制来实现资源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以西部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行动指南,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机制,以动力机制为“推进器”,按照西部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进行运作,通过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然后以重庆地区为例来剖析其运行机制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对重庆地区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总结。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