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经典从来不是一个自明的存在。它的形成与命运变迁既与文本自身所蕴含的审美质素有关,也与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干预有关,还与特定时代美学趣味、价值观念以及围绕美学趣味、价值观念所展开的权力运作密切相联。本文试图探讨权力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从文学史和后殖民写作的视角,强化对这种关系的分析。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以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立论基础,从总体上分析了文学经典与话语权力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章从分析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入手,重点指出了文学经典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文学经典是拥有普遍认同与合法性的文本。行动者通过争取文本的经典化来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化并赢得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获得文学场域内的支配权。因此,经典之争背后是一种权力之争。一旦作品被确立为经典文本便建立起一种价值等级与秩序,具有规范其它文本的力量,也构成了特定文化权力阶层对不具备“经典品质”的文本拒绝和蔑视的理由。除此之外,经典所具有的权力还显现在它强化了权力话语者优越的文化身份,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话语者的话语权力。第二章是以美国理论家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作为立论基础,探讨文学经典与文学史叙述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分析文学史叙述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入手,重点指出文学史作为一种历史叙述并不完全是真实存在的“文学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了文学史家的精心选择与重构,其中隐含着文学史家对于作品的价值评判。而这种价值评判便是一种接受与排斥、彰显与遮蔽的权力形式,是文学史对于文本的生产及经典化的支配权。而重写文学史表面上看是文学史评价标准的转换,实则隐含着叙述权力的更迭。作为文学史叙述的焦点与重心,文学经典的地位并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呈流动状态的。它会在文学史权力的支配之下不断的由中心趋于边缘,又由边缘走向中心。因而,文学史既是固化、建构经典的过程,也是不断筛选、淘汰经典的过程。第三章是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作为立论基础,探讨文学经典与后殖民写作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分析东西方地位的不平等入手,重点指出了西方话语权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使西方作品长期占据世界经典的主位,而东方作品则处于缺席的境地。这种作品地位悬殊的背后隐藏着西方对于东方话语权的压制与剥夺。而后殖民写作便试图以边缘来对抗中心,通过解构西方经典与重塑东方经典来揭露西方文化霸权的实质,争夺自我表述的权力。虽然他们的作品并没有逃脱西方作品的叙述模式,但他们在与西方正统文学写作的碰撞、对峙之中,本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观。这种对抗动摇了西方经典与正统文学史的地位,消解了其神圣性与惟一性。而这种对抗使后殖民写作本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观。因而,在经典地位争夺的背后依旧是一种权力的争夺。因此,文学经典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它的形成与命运变迁和权力的更迭与转换密不可分。权力是无处不在的。而文学经典便在权力的维护、争夺与分解之中不断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