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相遇与生成——精神分析的主体间重构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wo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即从单人心理学范式走向双人心理学范式。现如今,主体间取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间视角为基础,借鉴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等资源,提出心智三层级模型(内心维度)和双人互动的多重交流模型(人际维度),尝试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内心维度上,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为依赖于表征的“旁观者模式”奠基。从种系演化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更为明显:身体(不依赖于表征的直接互动)为逐渐发展出的潜意识(有表征、无觉知)和意识(有表征、有觉知)活动提供了基础。由于表征的出现,有机体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内部世界,能够对互动进行模拟,发挥一种“替代行动”的作用,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现实,为创造性和幻想提供有利条件。更进一步地,可以将个体的心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级:身体、潜意识和意识。身体作为最底层,一方面作为连接内外世界的“中介”,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知觉—运动能力(身体图式),实现与世界的直接互动。潜意识作为中间层,包含亚符号和符号的表征。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前者主要涉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或策略,后者主要与自体表征与内部他人(或客体表征)有关。意识位于最高层,与语言密切相关。其可以通过觉察和反思,对身体和潜意识进行自上而下的调节。
  在人际维度上,从心智的三层级模型出发,可以将人际间的交流方式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即身体—身体、身体—潜意识、身体—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意识和意识—意识。在人际互动中,布伯区分的“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可以视为最基本的两种互动模式,其普遍存在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密关系中。“我—它”关系可以通过语言、情绪和身体行动等途径来进行,实现对他人的操纵;“我—你”关系的实现则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对话之中,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情感调谐。
  在兼顾人际维度和内心维度的思路下,本文对个体发展和治疗策略进行了新的解读。在发展过程中,个体在关联与个体化的辩证张力中被塑造。从关联的角度来看,亲子关系中的安全型依恋互动是“我—你”关系模式的典型示例。当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使用索取、顺从、回避和控制策略,“我—它”关系模式在其中反复上演。在自恋需要的获取上,理想情况是母婴在幻想和现实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自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个体会倾向于建立好高骛远的目标、在人际互动中控制或操纵他人来获得价值感。在同伴关系中,通过相似性(及伴随的差异性)体验,个体与他人可以更顺畅地分享内部世界的体验,促进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关系,克服孤独感,并融入更大的团体或集体,促进自体的发展。在亲密关系中,融洽的性行为有助于伴侣双方维持关系,不融洽的性行为可能会成为“权力争夺”的战场,“我—它”关系模式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个体化角度来看,理想的情况下,个体与他人的边界维持着动态平衡,相处融洽,表现出一种独处的能力。不理想的情况下,双方的边界会出现问题:或者是边界消解、模糊,个体成为他人的附庸或者他人成为我的附属品;或者是联结切断,造成孤独或“虚假的独立”。这些不同类型的互动都“积淀”在个体的内部世界中,形成“多重内部回路”或“多重内部工作模型”,使心灵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在本文的整合视角下,精神分析治疗发生于分析师与来访者组成的主体间系统之中。在前反思的互动层面上,分析师需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来访者的改变提供榜样,如对使用回避和顺从策略的来访者提供支持,对使用索取和控制策略的来访者限定边界。在反思的觉察层面上,分析师可以帮助来访者从当前的互动中“退后一步”或“按下暂停键”,看到互动的其他可能性。这可以通过简要“复述”来访者的叙述、解释来访者的互动策略、解释来访者的其他材料(如情绪状态),以及录像后进行回放和分析等方式实现。此外,精神分析治疗的推进不仅发生在相对安静的时刻里,还在一些特殊时刻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相遇时刻、情感突出时刻和关系破裂后的修复时刻。
  未来的精神分析研究在密切关注临床经验的同时,需要继续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对话。
其他文献
该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关产权理论概述与分析.简略地阐明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概述、分析了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现状.分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现状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适应性,指出不涉及产权的体制改革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问题.第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思路.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及原则,指出国有商业银行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变革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载体、途径和形式。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两微一端”的广泛应用,促使人们必须深入思考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两微一端”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关联、功能如何、是否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因素有哪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
学位
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干,综合了多家思想流派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创造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他稳定的反映了和继承了民族历史发展的优秀思想文化、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等。以伦理道德为价值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崇德尚贤、德育至上特点,蕴含着丰富深厚的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之间的存在着目标一致、内容相通、互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学位
在新媒体时代里,通过各种媒介,信息快速的传播着,其中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击作用。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使用新媒体时会受其传播内容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全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加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弱化,责任担当的行动力缺乏。因此,探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情感和意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
学位
当前,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在高校的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网络技术在校园的日益渗透,高校网络舆论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平台不仅成为师生沟通互动、表达诉求、参与学校公共管理的重要载体,而且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舆论方向,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等重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缩影,它也正在经历着国家改革阶段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的总
学位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传播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在语言、逻辑和实践三个要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对理论内容经过反应与认知、理解与选择、融合与建构、体验与强化四个阶段,通过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演化,终由情绪调整走向情感定向,实现对思想政治
学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学习、领会,进而阐释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科学内涵、主要特点和价值意蕴,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
在当今复杂且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路显得尤为艰难。一些企业通过尝试管理决策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增强了自身的硬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凭管理者的个人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企业需要员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参与到组织决策和管理中来,为组织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在企业实践中却出现员工建言并不踊跃的情况。员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阶层的不平等维持模型认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持有不同的合法化信念,进而会对社会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社会阶层与再分配意愿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可以了解不同阶层表现出再分配意愿差异背后的心理根源,对此施以有效的干预,推动再分配政策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  研究一采用2017年中国
学位
前人的研究证明,矛盾性别偏见中的善意性别偏见,能够显著预测对女性群体提供的依赖定向帮助。但在群际帮助中,人们采取依赖定向帮助还是自主定向帮助还与具体的情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所持有的矛盾性别偏见对依赖定向帮助的影响,以及男女擅长情境和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其中,在研究一中,我们首先编制了一份新的帮助意愿问卷,包括人们刻板印象中男性擅长情境和女性擅长情境。然后使用问卷法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