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波耦合或反射原理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与计算机通信技术进一步结合可以形成一个连通物流及信息流的物联网。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能给全球经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波耦合或反射原理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与计算机通信技术进一步结合可以形成一个连通物流及信息流的物联网。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能给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巨大的技术源动力,大大降低全球供应链的成本,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物联网,一是要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的应用,这就要求尽量降低标签及读写器的成本;二是前端采集设备要具有远距离多目标同时识别的能力。采用无源标签的超高频RFID系统由于成本低、天线尺寸小、保密性强及读写距离远等优点被认为是取代条形码并构成物联网前端的最理想技术。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若干关键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使设计出一款低成本、低功耗的便携式读写器成为可能。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射频芯片设计一款超高频便携式RFID读写器。作为超高频RFID系统的核心,读写器是连接分散于各处的RFID标签与上层应用程序的纽带。本次设计的便携式读写器选用ARM9芯片,内嵌WinCE系统作为上位机,能够提供大量的人性化接口和触摸屏控制方式;同时采用专门的电源管理模块降低整机功耗,可以脱离PC机运行;搭配小型平板微带天线后,整个读写器可以靠锂电池供电独立工作,实现了低功耗与可靠性的完美结合。本论文组织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RFID技术的分类、优势及产业状况;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便携式超高频读写器采用的EPC Classl GEN2协议,在此基础上第三章给出了整个便携式读写器的系统框架设计,然后按照锁相环本振模块、射频发射及接收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小型平板微带天线的顺序完成了整个读写器硬件设计;第四章介绍了读写器软件的分层结构并依次介绍了整个控制流程及软件实现方式;第五章对整个读写器的调试及测试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对整个课题进行了总结并对RFID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伴随着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量网络信息相继涌现,如何对网络进行监测和分析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校园网络的建立,产生了信息化校园这种新的
近年来,随着空间中存在的电磁信号越来越多,对空间中信号的处理越来越复杂,极化敏感阵列信号处理逐渐成为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原因主要是,极化敏感阵列是一种新型
随着对基于位置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室内外导航定位的“无缝”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系统可以比较精确地实现室外定位,但对于室内环
伴随着现代雷达理论与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目标电磁散射的研究热情。然而矩量法在求解稠密矩阵方程时却存在内存需求与计算速度之间的瓶颈,这样就亟需高效的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监测提出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致力于把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在监测区域内部署大量的廉价
长期演进计划(Long Term Evolution, LTE)是下一代移动网络公认的演进方向。他是第三代(3G)和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通常被称为3.9G。LTE系统可以提供高带宽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集成了传感、计算、通信能力的大量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织成的通信网络,它将客观世界中的信息不断提供给人们加以分析、判
相对于单输入单输出(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的无线通信系统,多用户的多输入多输出(MU-MIMO,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系统扩展了空间自由度,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宽带接入网的速率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接入网具有建设技术复杂、实施难度大、投资费用高等特点,导致其技术更新缓慢,制约着整个通信网络
高频地波雷达因具有覆盖范围远、全天候、实时性好、较强的反隐身能力等特点,在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军事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由于天线的非理想性而受到垂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