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格局是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格局关系是否有效克服地理空间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约束、成本控制、效益的促抑,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平衡和发展,值得分析和研究。地理空间的形态、大小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都使不同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将地缘相近、文缘相似的中尺度区域旅游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可以丰富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全域旅游是国家自上而下实施的旅游发展战略,其理念不同于以景区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因此,需要对区域旅游空间格局重新审视,判定各区域旅游发展的程度,探明各自的特征和优劣势,为全域旅游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东北经济持续低迷,增速放缓、人才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却逆势而上,保持高速的增长,成为振兴东北的突破点。但同时也清楚地发现,东北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邻近国家(日本、韩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大量争夺东北地区的客源。国内发达旅游省份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东北地区出省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经济外溢严重。地缘相似、资源禀赋趋同使东北地区旅游内耗逐年增大,严重制约着旅游的发展。要破解这些压力和挑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整体的视角,互利共赢的态度合作发展东北旅游,宣传东北旅游,做强东北旅游。将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进行整体、全面分析,探究各省区旅游发展程度及存在问题,可为东北地区合作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鉴于此,本文以整个东北地区的旅游空间格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模型和相关软件对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量测和分析,并探究了演化驱动机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控政策。依据以上思路,本论文分八章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详细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基础理论,并对研究区概况和数据的获取和整理进行了说明,构架了空间格局量测的指标,筛选了测度方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现状和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量测和分析。第六章探讨了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第七章构建调控原则,针对性地提出调控策略,并为这种策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保障措施。经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呈集聚态,近十年,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演变特征。各省区旅游经济集聚程度不同,演化特征不同。2)东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幅度较大,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向西南方向大幅变动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各省区经济重心移动差异较大。3)在2009、2012和2015年三个时间维度中,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集聚度呈现先强后弱的演化趋势。其中吉林省和二盟三市呈现增强的趋势,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呈现变弱的趋势。4)三个时间维度中,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幅度逐渐变大。其中辽宁景区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吉林省景区重心向西北少动后,大幅度向东移动;黑龙江省则向东北大幅度移动后,小幅向东南移动;二盟三市景区重心向东稍偏北大幅移动后,掉头移动。5)东北地区交通通达性显著增强。旅游接待设施成集聚态,集聚程度逐渐增强。6)自然条件(地貌、水文)、交通、接待设施、区域经济和政策是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