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流域尺度、类型尺度、集聚地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对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流域尺度和类型尺度基于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集聚地尺度基于长时间序列的2000-2017年遥感影像,采用核密度分析、规模等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体系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300)喀斯特槽谷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20)岩溶山地乡村坝子土地利用多功能识别及其时空演化和机理研究—以贵州为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流域尺度、类型尺度、集聚地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对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流域尺度和类型尺度基于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集聚地尺度基于长时间序列的2000-2017年遥感影像,采用核密度分析、规模等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体系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流域尺度来看:(1)清水江流域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1个主要核心区与3个次要核心区,分别是雷山县西北集聚区、台江县西北及东部集聚区和黎平县西北集聚区;(2)河流对于各类型传统村落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河谷型、丘陵坝区型传统村落的数量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山麓型传统村落主要为邻水居住和近距离居住,山地型传统村落受河流影响较小;(3)河谷地区、丘陵坝区更易于发育高等级村落,山麓和山地地区更易形成一般等级村落与小等级村落;(4)人口数与村落等级大小成正比,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村落更易发展成为大等级村落,反之则更易形成小等级村落;(5)核心区过渡带与核心区内的村落更容易发生扩展现象,非核心区内的村落更易发生衰败现象,形成核心区效应。从类型尺度来看:(1)各类型村落以较低土地利用强度为主,均占到全部地块数量的55%以上,总的变化趋势都为低土地利用强度减少,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平均强度值增加;(2)各类型传统村落均以生态空间为基础,生产-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的总转出量与总转入量不高,最终状态为扩张,说明传统村落的主体部分并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变化;(3)变化上,河谷型传统村落呈“河流指向性”演变,丘陵坝区型村落呈现“居民点+道路指向性”演变,表现出“树杈状”扩展,山麓型传统村落呈“居民点指向性”演变,山地型传统村落呈“道路指向性”演变。从集聚地尺度来看:(1)传统村落集聚地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用地特征正朝着生态化、景观化、高效化转变;(2)集聚地2000-2017年间高强度土地利用呈现倍增,由2000年的22.59%增加到2017年的47.63%;空间上,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呈现出“村寨中心指向性”和“道路指向性”的演变模式;呈现出“村寨中心指向性”和“道路指向性”的演变模式;(3)空间格局变化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变化主要受高程、到道路距离、到公共服务地距离、到村委距离等自然环境、经济政策区位与交通地理区位共同约束;(4)山地型传统村落对集聚地土地利用演变的决定力在逐渐增强,决定力由2000-2005年间的0.0004增加到2010-2017年间的0.0239,在各驱动因子决定力排序中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
其他文献
文章在媒介诗学的视域下对法国著名理论家鲍德里亚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通过对鲍氏的文艺理论与媒介理论的互文性阐释,展现出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观的建构与其文艺理论的深刻关联;同时将鲍德里亚主体性思想放置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化的历史思潮中进行考察,力图揭示其媒介诗学主体性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文章主体共有四章,外加绪论与结语。绪论简要介绍媒介诗学、主体性等相关概念并说明选择鲍氏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的原因,以及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乙二醇醇解是把PET解聚为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单体的高效方法,对解决废弃PET回收资源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传统醇解PET催化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单体产率低等问题,开发了乙酰丙酮锌催化废弃PET高效解聚为BHET单体的方法.与已报道金属盐和离子液体催化剂相比,乙酰丙酮锌催化性能优异.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175℃,反应时间为30 min
目前为止我国一直是世界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品种众多的鲜食葡萄生产大国,2018年以来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种植面积已经首次突破了每年超过95.00万hm2,产量仍然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葡萄主要产区之一,我国的“首都经济圈”,对葡萄产业的综合性研究却较少。本文从京津冀土壤养分分析和葡萄养分分配规律两个方面对京津冀主要葡萄产业园区的养分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即农林废弃
文章以"采芝斋"的标志设计教学单元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效果、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对标志设计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应用能力。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产量、现存量、季节动态、养分元素储量、分解特征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养分动态平衡的重要体现。与常态地貌相比,喀斯特森林的生境条件、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喀斯特森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形之间生境条件存在明显差别,地形作为影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对森林微气候、地表径流和蒸发蒸腾等产生影响,改变土壤的属性、植被的
岩溶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有机碳含量还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不仅是土壤环境与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之间碳迁移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机理、
干旱是影响我国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灾害之一。贵州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基础脆弱,严重阻碍其农业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及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贵州省的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贵州省的水资源调控与高效利用、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
干旱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农业干旱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影响更为显著,具有发生频率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贵州地区,喀斯特发育良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能力相对北方地区来说更为低下。因此,如何有效监测土壤含水量、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情况的时空分异,对于该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防旱抗灾治理措
水土流失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结合,系统分析了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和侵蚀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划分了黔中地区侵蚀性降雨的雨型,并研究了水土流失对不同降雨、地形和植被盖度的响应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对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修正,并运用GIS方法对黔中地区土壤侵蚀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探寻了黔中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