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转型与补偿工资支付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顾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进程,对此过程中下岗和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些问题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上行为主体竞争地位的不平等,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基于对劳动力市场转型的分析之上,展开了对于评价市场化发育程度的实证研究。   本文经验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03年上海浦东新区女职工的抽样调查数据。由于补偿工资的出现需要一个足够竞争性的市场,因此可以通过估计补偿工资效应的大小来对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做出评价。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劳动者根据个人特征偏好以及不同工作部门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自由选择进入好条件或者坏条件的工作。这也就是说进入计量分析的样本并不是随机的,这其中存在一个自我选择偏误问题。为了克服这个内生性问题,采用了Duncan和Leigh(1985)提出的工具变量估计(instrumentalvariablesestimator)加上豪斯曼检验(Hausmantest)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工资效应的估计。然而,豪斯曼检验拒绝了工资决定方程中的的内生性问题,表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估计结果是更符合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劳动者进入好工作部门或者坏工作部门工作并不是自我选择的结果,由于极低的流动性,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补偿工资效应。根据工资方程计算出来的“补偿工资效应”仅仅代表了两部门间的工资差别。而且,这个“补偿工资效应”计算出来还是负的,也就是说,控制了其他因素,在坏条件下工作的职工得到的工资反倒比在好条件下工作的职工得到的工资要低。这说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度仍然非常低,市场分割的情况仍然存在,劳动力市场转型的任务没有完成,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仍然有必要。
其他文献
煤炭企业虽然在一次能源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并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开发利用过程的高耗能、高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面临着来自政府与其
本研究在回顾和借鉴国外广泛运用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模型(主要有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以及基于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实证分析模型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