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WB-DWI与PET/CT两种检查方法对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病灶检出能力的一致性。 材料和方法:对5名健康志愿者行WB-DWI扫描,分析全身各脏器信号特点;对25名已做PET/CT的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扫描,通过kappa系数比较PET/CT和WB-DWI两种检查方法在淋巴结检出方面的一致程度,并利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在除淋巴结外其他部位病灶检出的阳性率有无差别。 结果:5名健康志愿者WB-DWI图像显示肺及纵隔呈低信号,脾脏呈高信号,肾脏、性腺表现为高信号,骨髓随年龄变化信号不同,肠道根据进食种类的不同使得信号不固定易变化。对25名恶性肿瘤患者分析发现WB-DWI和PET/CT在淋巴结识别能力上有较好的一致性(K=0.650,P<0.01);在骨内病灶的检出率上两种检查方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7),而在肺部病灶的检出中,PET/CT与WB-DWI有明显差异(P=0.021),就全身总病灶数而言,两种检查方法并无明显差别(P=0.09)。 结论:WB-DWI与PET/CT在淋巴结的检出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就肺部病灶来说,WB-DWI分辨力明显劣于PET/CT,但就全身总体病灶而言,两种检查方法并无明显差异。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无辐射的全身成像技术,WB-DWI在未来肿瘤病人的全身成像中将占据一席之地,有望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盆腔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MRI图像,均行常规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其中28例为宫颈癌患者,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测定所有目标淋巴结的短径(S)、长径(L)及ADC值,并比较盆腔内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L、S、L/S及ADC值的差异。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更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得出最佳阈值,并计算出此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另外,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将转移性淋巴结分为直肠癌组和宫颈癌组,比较两组淋巴结L、S、L/S及ADC值的差异。 结果:S及ADC值在盆腔内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及0.023),转移组短径及ADC值均明显大于非转移组。直肠癌组恶性淋巴结ADC值明显大于宫颈癌组(P=0.024)。宫颈癌组恶性淋巴结L、S、L/S及ADC值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05、0.906、0.230及0.436)。 结论:DWI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手段,在鉴别盆腔淋巴结良恶性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另外,本实验首次证实了直肠癌与宫颈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ADC有明显差异,间接证明了转移性淋巴结的细胞结构与原发肿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