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其果实具有丰富的天然活性成分,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近年来,人们对于沙棘果的功能、成分研究较多,对于沙棘果的不同时期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维生素C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以沙棘果为材料,对沙棘果的形态解剖结构、沙棘果维生素C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以及沙棘果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本研究以不同时期的沙棘果为原料,使用石蜡切片法对沙棘果进行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探讨沙棘果发育过程中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发现沙棘果表面具有表皮毛,以盾状毛居多,沙棘果成熟后表皮毛脱落;中果皮是隐头花序多汁果肉部分,中果皮中含有椭圆形的着橙色的微粒内含物的异细胞,在子房膨大初期开始一直积累到沙棘果实完全成熟;内果皮由几层个体较小的扁平细胞组成,形状不规则,与外果皮细胞相似,内果皮细胞间紧密镶嵌连接,与种子的外种皮一般相隔开,不连接,是区分开果皮和种子的标志。使用酶标仪对不同月份的杂优1号、杂优2号、杂优10号、杂优12号、中国沙棘果维生素C合成过程中关键酶: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MPase)、GDP-L-半乳糖磷酸酶(GGP)、L-半乳糖-1-磷酸酶(GPP)、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 LDH)、醛糖糖酸内酯酶(AAL)的活性进行测定,分析这几种关键酶的活性,发现各种酶随着沙棘果的生长发育基本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与沙棘果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品种沙棘果维生素C合成过程中杂优12号整体酶的活性较高,中国沙棘果整体酶的活性较低,推测杂优12号沙棘果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最强。这为维生素C的大量合成与开发提供参考,为维生素C在分子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时期的杂优12号及中国沙棘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该方法准确度高、一致性好,可适用于沙棘果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此外,杂优12号沙棘果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中国沙棘果,且这两种沙棘果维生素C的含量也基本满足―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这两种沙棘果的近熟期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沙棘果的采摘时间、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