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证明上丘-小脑-上丘的控制眼球运动神经回路的存在。并再次从形态学上证明小脑内侧核-上丘投射神经元末梢在上丘内的分布。本研究可进一步搞清小脑的眼球运动控制形态结构,为深入研究小脑运动学习、认知等高级技能,提供形态学的证据,进而推动小脑科学研究的发展。
方法:将示踪标记物辣根过氧化酶(HRP)注入猫的上丘内,.对其进行逆行行染色;将示踪标记物生物素葡聚糖胺(BDA)注入大鼠小脑内侧核尾侧部,对其进行顺行染色。手术后放入笼中饲养4到10天,进行心脏灌流固定、取脑,将脑做成直径为80μm的连续切片,将切片用卵白素一生物素HRP-复合物(ABC)处理,然后用葡萄糖氧化酶进行二氨基联苯胺反应,这样就会使神经元和它的轴突及其突触染色,然后用显微镜和Adobe Illustrator 9.0绘图系统,再构筑神经细胞,使其可视化。
结果: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标记上丘,神经元广泛的分布在小脑的四个核团中,尤其是小脑内侧核的尾侧部。
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标记小脑内侧核的尾侧部,末端投射到上丘各层。从小脑内侧核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在小脑内走行,经对侧小脑上脚出小脑,在中脑附近发出它的并行分支,一条并行分支不断的进行再分支,大约经过1到10次最终到达末端区域。主要的核分支(0.2~0.3μm)要比轴突(0.4~0.8μm)干细,而末端分支的直径(0.1~0.2μm)与主要的核分支的直径(0.2~0.3μm)相差不大,或者一样的粗细。
小脑内侧核神经元的末端突触分布形式多样,有的末端分支仅有一个突触,有的末端分支看起来像是很小的念珠穿成串,有的突触成簇分布。也有的突触在主要的分支上。末端突触围绕或是膨胀成为圆形或是锭子状,膨胀的短径为0.3~0.5μm,长径为是0.5~0.7μm。每个单一神经元的末端突触大约是75±26个.
从小脑内侧核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有两种投射方式。一种是小脑内侧核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经小脑上脚出小脑,在中脑附近发出并行分支,其中一部分分支继续向嘴侧部走行,到达丘脑,其它分支向背侧走行,到达上丘和后联合。另一种是MCN神经元出小脑后没有分支到丘脑,直接在中脑中央附近向背侧走行,且不经后联合直接投射到上丘各层结论:神经元轴突由尾侧部传出,在小脑内侧核外,又经背侧部转向小脑内侧核的嘴侧部,穿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上脚,形成钩束传出小脑,在下丘水平上,于小脑上脚背侧部离开钩束,向上走行,一般来说,轴突很少在小脑内分支,当走行到中脑附近时,开始分支,再分支,一部分到达后联合,在后联合处继续上行终止于上丘深层灰质(DpG),部分继续上行,止于中间灰质层(InG)和中间白质层(In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