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国六条”与“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小户型住宅建筑占据了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实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也毋庸置疑,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选择小面积住宅作为自己的家,尤其是八零后这一消费主体向往能够拥有独立生活。“蜗居”生活从影视作品到现实世界都无一不在揭示着一个社会问题——“蜗居”如何变“安居”?不同于建筑面积偏大的住宅空间,小户型住宅因面积有限对设计师设计手法的要求更具考验性和挑战性,当人们在购买家具产品时,面对当今的家具市场,也显得无所适从。我国家具行业市面上小户型家具十分“难产”,即使某些品牌家具同意定制,也多是根据业主家的实际尺寸,结合现有产品,单纯地缩小尺寸,而且费用较高周期较长,且并不能从本质上利用家具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面对这一市场空白,亟须设计师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到适用于小户型住宅空间的家具产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首先考虑这类家具产品需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并且具备特定的物质功能,比如多功能性、隐蔽性、收纳性,而设计师往往忽略了小户型居住者在选择家具时的心理诉求,即家具设计在满足其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考虑使用者的家庭、社会交往、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同时,相对于面积偏大的住宅空间,小户型住宅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优势。本文研究认为,家具设计师与消费者在设计与选择家具产品时,更应将家具作为情感元素去对待,把小户型空间在情感交流、多义化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本文将从小户型住宅消费者购买家具的社会因素与心理需求出发,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结构为支撑,结合家具设计必须满足的物质功能共性与情感功能个性,探讨家具产品与小户型住宅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满足小户型居住人群在客观现实条件下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再拘泥于家具的造型设计手段与家具和空间之间的物质功能影响,而是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心理感受,将家具作为家的“元素”之一诉之于家居设计过程的始末,赋予小户型住宅家具以人性的思考。小户型家具设计的研究,是在“变化中求变化”,将面积的局限性转化为居住环境的优势去看待,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更多的可能,在灵活的变化中寻求情感的包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