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隐喻和转喻产生的基础,即相似性和相关性及其认知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在汉语词义引申中隐喻和转喻的具体方式。隐喻的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体认引申、空间引申、由生理域到心理域的引申(通感引申)、下位域与上位域的相互投射的引申。转喻的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体位转喻;处所转喻;以动作行为转喻发生这一动作行为的主体或指代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处所或者结果,即由动词引申为名词;由客体域向行为域的投射造成的引申;指称原料的词引申到该原料制成的成品;用某人的人名来转喻其作品或者用某一品牌名称来转喻某种商品。隐喻引申和转喻引申的区别首先是喻体的差异,其次从语言效果上来看,隐喻引申和转喻引申具有很大的区别。从语言功能上来看,隐喻引申和转喻引申的具体引申方式和其功能有一定的关系。隐喻引申和转喻引申作为汉语词义的引申方式,不但存在着区别,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地方。 通过分析隐喻引申,文章指出隐喻引申体现出来的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审美特点和价值取向: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直觉性,对文化、社会、宇宙的理解常常从身体直觉出发来进行,并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中达到对人的理解和对宇宙的理解的合一和融合。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同一种颜色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有时候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中国艺术在审美取向上,在人与世界的同构中理解自然,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追求美的创造。汉民族在口头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喜欢使用转喻的手法,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和审美取向:从思维特点来看,这种使用典故(转喻)的手法之所以大量出现,是由于中国人受到传统儒家文化温柔敦厚的教导和影响,避免直接地过于激烈地表达。同时,在文学作品中,用典这种转喻手法的大量出现,也是由于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的影响,造成诗歌讲究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