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在共同危险因素作用下,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对早期及亚临床病变的诊断意义不大,同时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比较复杂、技术条件要求高、具有创伤性,不适于对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筛选。由于共同的发病机制,通过超声检测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等形态学指标,可反映并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有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IMT厚度并没有改变,也没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反,部分患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没有临床症状,所以单纯从外周动脉结构改变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对外周动脉功能的检测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报道颈动脉弹性功能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联系,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对其他外周动脉弹性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外周多条动脉的弹性功能情况并与CAG结果比较,旨在探讨颈、肱、锁骨下、股、腘动脉弹性变化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对象和方法2008年12月~2009年4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78例疑似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冠状动脉正常组58例,为冠脉造影未见异常者,年龄(54.93±9.67)岁;冠心病组12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60例,年龄(52.27±9.08)岁,多支病变组(≥2支受累)60例,年龄(58.70±9.35)岁。应用ALOKA公司生产的超声诊断仪α10,探头频率13MHz,观察受检者右侧颈、肱、锁骨下、股及腘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及管腔情况,取样区分别为颈总动脉分叉近端20mm,肱动脉为肘关节上方15~20mm,锁骨下动脉分叉近端15mm,股动脉分叉上方15mm,腘动脉取腘窝处。在图像放大模式下并使测量线与内中膜平行,启动ET功能,仪器会自动计算出该侧动脉的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所有超声检查均取标准图像进行数据测量,波形图像不稳定时进行2~3次测量取其平均值,记录不同分组的所有检查者上述参数。CAG评价标准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管腔直径狭窄率为标准。用上述弹性参数结果与CA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指标的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在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血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糖水平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冠心病不同病变组与对照组各外周动脉弹性参数比较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β、Ep值组间有统计学意义,随冠脉病变范围增加,β、Ep值增大。肱动脉各个弹性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β、AC值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冠脉病变范围增加,β值增大,AC值减小。腘动脉AC值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冠脉病变范围增加,AC值减小。3.不同外周动脉弹性功能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判别结果颈总动脉β和Ep、锁骨下动脉β和Ep、股动脉β是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的指标。股动脉AC、腘动脉AC是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性的指标。右股动脉β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接下来依次是右颈总动脉β、右锁骨下动脉Ep。进一步用有统计学意义的弹性参数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做逐步判别,结果用股动脉β和颈总动脉β做判别效果最好。然后用discrim过程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对照组误判率为20.68%;单支病变组误判率为35%;多支病变组误判率为15%;总误判率为23.59%。结论1.各项临床指标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中,年龄、性别、总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男性患有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对于女性来说较高。2.冠脉病变多支病变组的颈总、股及锁骨下动脉的β和锁骨下、颈总动脉的Ep高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股、腘动脉的AC低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各外周动脉弹性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右股动脉β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其次为右颈总动脉β、右锁骨下动脉Ep。进一步用有统计学意义的弹性参数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做逐步判别分析,结果用股动脉β和颈总动脉β做判别分析效果最好,总误判率为23.59%。说明上述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其它参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