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以及长期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度干扰而引发的整个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干旱河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断上延。针对水分是制约当地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以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为植被恢复试验区,选择岷江柏、油松、刺槐等五种抗旱性较强的树种进行不同蓄水保墒措施处理后对人工幼林生长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的蓄水保墒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旱季和雨季的土壤含水量,经过处理后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由大到小旱季表现为:覆草>覆膜>覆盖草皮>挡水墙>对照。雨季表现为覆草≥覆膜>覆盖草皮>挡水墙>对照。不同蓄水保墒措施处理后土壤表层(0~10cm)的含水量小于下层(10~20cm)的含水量。不同树种土壤含水量旱季表现出:杨树>榆树>刺槐>油松>岷江柏。雨季表现为:刺槐>岷江柏>榆树>杨树>油松。
(2)覆草、覆盖地膜和覆盖草皮与对照的土壤水分日蒸发量是一个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4:00,变化趋势为从早上开始先变大,出现峰值后变小。日蒸发量的大小表现为:对照>覆草>草皮>覆膜。其中对照的日蒸发量是地膜的2.4倍。说明覆盖措施能有效的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但本实验未涉及覆草和覆草皮处理的覆盖厚度和覆盖时间等因素对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大小的研究。
(3)通过不同的蓄水保墒措施处理后能提高试验区的苗木成活率,增加其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不同处理后苗木平均成活率为:地膜(81.24%)>覆草(81.22%)>草皮(80.12%)>挡水墙(68.90%)>对照(58.44%)。五种参试树种在处理后的成活率大小为:岷江柏(85.98%)>榆树(83.88%)>刺槐(81.70%)>油松(81.65%)>杨树(56.15%)不同蓄水保墒处理措施对苗木的苗高增长量的影响表现为:覆草>覆膜>草皮>挡水墙>对照。对苗木的地径年增长量影响表现为:覆草>覆膜>草皮>挡水墙>对照。从参试树种地径增长量由小到大表现为:刺槐<油松<岷江柏<杨树<榆树。
(4)不同蓄水保墒措施处理后苗木的抗旱生理指标叶绿素的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覆草>覆膜>草皮>挡水墙>对照。而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由高到底总体表现出:对照>挡水墙>覆草皮>覆膜>覆草。说明处理能明显改善苗木的生长环境,减少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
(5)不同蓄水保墒措施处理都能较对照提高苗木的生物量。不同树种增加生物量积累的效果表现为:油松和岷江柏两种针叶树种生物量积累为:覆膜>覆草>草皮>挡水墙>对照。但刺槐、榆树和杨树三种阔叶树种表现出:覆草>覆膜>草皮>挡水墙>对照。
(6)通过试验发现: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地交错带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好,选择该地段恢复植被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减少当地人为干扰因素,实行禁封管理,更有利于加快当地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