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和DSP的GNSS软件接收机设计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GPS现代化计划的逐步推进以及北斗产业应用不断扩大,GNSS接收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其中GNSS软件接收机因其平台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各种新算法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们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平台可以研究各种新的基带信号处理算法,使GNSS软件接收机可在环境复杂区域稳定而连续的工作。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针对GNSS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方法:捕获、跟踪以及对复杂多径环境下的卫星信号处理。在卫星信号捕获方面,本文介绍了线性搜索、并行频率搜索和并行码相位搜索三种捕获算法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针对算法在FPGA中的实现,本文利用FPGA跟踪通道与捕获通道共用相关器的特点,同时进行六路相关,提高了线性搜索法的搜索速度。针对硬件实现的特点,本文使用相位查询的方式产生伪随机码,而用查表的方式产生载波信号。在跟踪环路部分介绍了信号跟踪的基本原理,并对载波跟踪环和伪码跟踪环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针对跟踪环路可采用的多种码环鉴相器,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进行了实验仿真。本文还提出一种GNSS跟踪环路软件相关器设计及自适应智能跟踪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接收机中对信号载噪比大小、计算复杂度和跟踪准确度之间矛盾的限制,能够进一步平衡计算量过大和损失信号质量之间的矛盾,无论在正常环境、高动态环境还是微弱卫星信号环境下,都能有效实现无缝定位。在多径信号处理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径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常见抑制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窄相关技术、Strobe相关器等方法对多径信号进行估计并消除,并在MATLAB平台上对这两种方法做了仿真分析。本文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径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出能够表征该信号大部分信息的特征量,对于不是主要成分的量,在后续分析中不引入到模型中,从而达到降维去噪的目的。对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道模型进行多次特征提取和场景识别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算法的性能,对推广GNSS接收机在复杂多径环境下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基于上述的基础研究,本文设计出了基于Matlab的GPSL1/L2接收机和北斗B1接收机,将结果与商用接收机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完成了基于FPGA和DSP架构的GPS L1/北斗B1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模块设计以及相应的上位机设计,能够初步实现中频信号采样、卫星信号捕获跟踪及PVT解算、可设置工作状态控制数据输出UTC/北京时间,定位结果、速度、钟差、各颗卫星的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多谱勒频率,卫星高度角、方位角和信噪比以及星历、历书等功能,定位精度在3m左右。
其他文献
在刑侦、反恐等领域中,人脸素描画像对于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脸素描画像和真实人脸照片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传统的自动人脸识别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
该论文首先介绍ECR(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讲述了近物所的14.5GHz ECR离子源的结构和特点.该论文主要内容是介绍所研制的适且于30KV高压端的ECR
据此作者以国土资源部科研项目为依据,研制了以PC/104嵌入式微机为控制核心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该仪器主要有以下性能特点:(1)以嵌入式微机为控制核心,实现了仪器的微机化;
近年来,精密定位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精密电磁微驱动器提出了既要测量范围大又要达到测量精确度高的要求。本论文依托于“局部磁场微调式电磁随动高精密驱动方法与动态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05213),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磁场局部可调的电磁微驱动器方案,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和样机实验结果的对比,论证了电磁微驱动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其电磁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的Halbach永磁式
随着脉冲功率源技术的发展,对其参数测试及测控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传统的测试设备已逐渐不能满足脉冲功率源测控系统要求,因而对先进总线及基于先进总线的特殊模块的
X射线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同步辐射光源的出现,十几个数量级地提高了X射线光源的亮度,成为了多学科研究的理想平台。我国的先进光源的发展
作为衡量国家制造业和综合国力水平的标志,高档数控机床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日益加重。在机床多种误差源中,热误差在机床总误差重的比重可达到40%~70%,因此,控制并削弱热误差
为了发展中国首创的离子束生物技术的需要,首次研制了一台200KeV强流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研究内容针对离子束生物技术的要求,对研究研制该装置所涉及的离子源、离子束线、200
期刊
HT-7托卡马克配备了原位成冰、气动加速式弹丸注入系统,单发或多发氢弹丸已经成功注入到等离子体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成果.为了进一步拓宽弹丸注入实验研究领域,在HT-7上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