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检索并整理有关补中益气法与二便异常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古今文献,深入分析和探讨补气益气法与二便异常之间的关系,以阐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观点,为以“升清阳,泄浊阴”的治则治法治疗二便异常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动中医理论及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方法:在《中华医典》中以“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补中益气”为关键词进行古籍初步搜索,之后在南京中医大学图书馆手工检索以获取文献,搜索前人对“中气”以及“补中益气法”的认识及运用。以“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补中益气”为搜索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获取现当代医家以补中益气法治疗二便异常的认识及经验,通过初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文下载,之后对下载的文献依据内容与纳入标准进行再次甄选,删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如遇存疑文献,请第三方协商予以确定;同时在南京中医大学图书馆手工检索文献,并对所检索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重新检索,以查补漏缺。将筛选出的文献分类整理归纳,做出结论。结果: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汉代张仲景以三“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弱之证,创“建中法”。至金元时期,李东垣正式提出了“甘温”之法,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提出了“益气升阳”的治疗方向,补中益气法正式形成。至明代时期,喻嘉言首次提出了“升清”的概念,同时把升清理论与胃肠功能疾患相提并论,自此以后,补中益气法便正式开始用于二便异常疾患的治疗当中。临床上:经后人发挥,补中益气法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其应用规则也更加完善。当代应用中,补中益气法被用于治疗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癃闭、尿频、乳糜尿、尿血、遗尿,对应的现代诊断有:功能性便秘或泄泻、便秘型或腹泄型肠易激综合征、尿道综合征、妊娠尿潴留、粉红色血尿、经前泄泻、妊娠期小便不通、妊娠期便秘、产后尿频及小便不通、放射性直肠炎、蛋白尿、尿路感染等。商洪涛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也将补中益气法应用于二便异常同时出现或单独出现的疾病的治疗中。结论:通过研究补中益气理论的形成及应用发挥,肯定了“参、芪、归、术、甘草”补中气、“升麻、柴胡”为佐升阳之气及陈皮疏通用于中气不足所致二便异常中的基本治疗思路,对补中益气法与二便异常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临床上治疗相关二便异常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