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淋巴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从基因层面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以期为针刺防治DN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 以D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观察组施以调理脾胃针法,对照组按照传统针刺取穴,每日2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二个疗程,共计4周。 (1)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取血,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两组患者血液内CD3+、CD4+、CD8+、CD4+/CD8+含量,并从血液中提取淋巴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淋巴细胞丙二醛(MDA)、羰基(PCO)、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运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2)选择观察组治疗前后共8个淋巴细胞样本,并用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基因表达谱变化,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本体论(GO)、信号通路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2组之间具有齐同可比性。 2.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D8+、CD3+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CD8+、CD3+亦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P<0.05),CD4+、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CD8+和CD4+/CD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种针法均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但是调理脾胃针法较传统针刺法更有效。 3.两组患者淋巴细胞8-OHdG、PCO、MDA、SOD、GSH-PX、CAT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DA、8-OHdG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SOD、GSH-PX、CAT较治疗前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CO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8-OHdG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GSH-PX、CAT、SOD较治疗前升高,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MDA和PCO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CA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4.观察组治疗前后之间差异基因数量为46条,其中表达上调的有18条,下调的有28条。68个GOs被上调的差异基因调节,159个GOs被下调的差异基因调节。上调的差异基因共调控5条信号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下调的差异基因共调控40条信号通路包括1型糖尿病、PPAR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老年性痴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结论: DN患者存在淋巴细胞损伤,调理脾胃针法能够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DNA氧化损伤,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性异常,从而改善淋巴细胞免疫表达,修复淋巴细胞损伤,进而改善肾功能,延缓了肾损害。其作用机制是多基因、多信号通路参与的,其中与IFNG及其调节的相关信号通路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