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原产日本,引种国内近百年。黑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抵御海风和保护土壤流失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上世纪初,作为造林树种在我国山东青岛栽培,现在全国多个省、市(区)都有栽培。本研究以我国11个沿海黑松林分为试材,用SRAP标记对黑松林分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黑松良种选育和栽培提供依据。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本研究确立了一套适合黑松遗传多样性研究的SRAP检测体系:采用改良的CTAB法,在黑松针叶中提取出纯度较高、能满足实验要求的总DNA;利用SRAP标记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多态性高、可重复的SRAP位点。2、黑松SRAP多态性引物筛选:从225对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扩增稳定的7对引物。利用这7对引物对试验材料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73个条带,其中59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0.8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0.4个条带和8.4个多态性条带。各林分间的多态位点比率(P)值在54.79%~64.38%之间,平均值是60.64%,低于总多态性条带比率。3、黑松遗传多样性指数:在物种水平上,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5901,Nei’s指数为0.327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759。在居群水平上,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65,平均Nei’s指数为0.246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0.3581。多态位点比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s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揭示的黑松11个林分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一致,龙口市大姚村遗传多样性最高,烟台莱州市金城遗传多样性最低。经方差分析,11个林分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4、黑松林分内和林分间的变异:黑松林分内遗传变异占总的遗传变异的75.74%,林分间的变异占24.26%,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林分内部。黑松11个林分间基因流Nm为1.5612,表明黑松林分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5、黑松林分和个体的聚类分析:以0.115遗传距离划分,可将11个黑松林分划分为3组,发现地处同一地区的林分并未完全聚到一起;对所有单株进行聚类,发现同一林分的个体并不能完全聚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