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刊与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社团流派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在互动关系中共同发展。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从本质上体现为文体的进化,文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前提。期刊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清晰的办刊旨趣、平民化的传播特质,彻底打破了书籍的长期垄断,迅速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并将文学生产的各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时代、地域、刊物、社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文化生态。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每段路都与文学期刊紧密相联。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对于中西方文化冲撞中的文学选择,对于后来京派文人群落及其风格的形成,甚至对于当代一些作家作品及期刊而言,《骆驼草》的存在和影响不容忽视——如倡导回到文学本体,规避文学功利性,追求个体精神自由,坚守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等。本文以《骆驼草》为研究原点,立足于其文化生态环境,透过对其文学立场、办刊理念、编辑主体的考察来探究《骆驼草》同人在整合中西文学优长,建构中国本土文学体式,实践精英文化方面的努力以及由此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对后世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试图在对《骆驼草》个案的文学—文化阐释中,解读期刊在文学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北京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1930年左右文化生态环境的荒漠化造就了《骆驼草》,并形成了一个以周作人及其苦雨斋为核心的左翼与右翼之外的特殊的文人群落,以其执著、坚忍的文化品格在继承“五四”民主与科学传统的同时,力图修复“五四”文学革命的狂飚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割裂。《骆驼草》承续了《语丝》任意而谈的自由精神,但在期刊定位、刊载内容、内部统一性上又和《语丝》有根本的不同。《骆驼草》的办刊理念为:内容定位上对现实采取旁观态度,不参与社会政治,强调纯文学;形式定位上反对大众文化标准化、均一化、模式化的生产方式,以个人情思表现为艺术的根本,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性;风格定位上追求冲淡、和谐、节制的古典风格;发行定位上走小众化精英刊物的路线。 《骆驼草》周刊主要的编辑特色为编者与著者身份合一,因此周作人与废名等人同时作为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其思想文风的转变与《骆驼草》的编辑理念、刊载作品互为映照。从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实践可以窥见《骆驼草》的基本立场:既重视文学的独立自足性,要求文学超然于政治与商业因素之外,又试图整合中西文化资源,从传统中理出中国文学发展的民族化道路,以此对抗西方文学的话语强势;同时,注重保持个体精神的独立性,为之后京派的发展厘定了方向,为今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