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行性、疗效性;与传统术式相比较,评价其优越性。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79例(T3—L5),随访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11岁~70岁,平均39岁。其中新术式组38例(胸椎结核18例,腰椎结核2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术;传统术式组29例(胸椎结核16例,腰椎结核1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器械内固定术。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四联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术后每3个月复查X线、ESR,按期配戴支具下床活动,并定期随访。主要评价标准包括:美国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6)ASIA损伤分级、脊柱后凸角度测量(cobb角)、血沉(ESR)、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随访7至34个月,平均9月,术后病理切片结果均为结核病变。新术式组术后1例伤口出现红肿,少量脓液渗出,经卧床及规律抗结核后愈合,另1例术后因腰大肌脓肿再次行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传统术式组2例术后皮肤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余病例均未发现结核复发。新术式组术后ASIA分级改善情况:1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与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B级和3例C级恢复到D级;1例C级和16例D级恢复至E级;1例D级和13例E级无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术后ASIA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但与传统术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新术式组术后三个月复查椎间植骨处均骨性愈合良好,胸椎结核术前cobb角平均为32.5±13.2°(19.5°~64.3°),术后矫正为平均17.3±6.5°(9.4°~32.1°),术后三个月18.5±6.6°(10.2°~33.4°);腰椎结核术前cobb角平均为26.4±5.6°(18.6°~40.2°),术后矫正为平均14.4±3.9°(7.9°~21.9°),术后三个月为15.6±3.7°(9.7°~22.8°)。术后cobb角明显改善,术后三个月cobb角无明显丢失。Cobb角改善与传统术式组对比无差异性。新术式组胸椎结核术前血沉平均为41.8±23.6mm/h(16~83mm/h),术后三个月为19.2±5.0mm/h(9~26mm/h),腰椎结核术前血沉平均为37.2±15.8mm/h(19~75mm/h),术后三个月为17.5±4.8mm/h(6~22mm/h)。术后三个月ESR明显下降,其变化值与传统术式组对比无差异性。在受累椎体均为2节病例中,新术式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60.4±20.5min,传统术式组手术平均时间为231.4±27.3min。新术式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术式组,具统计学差异。在受累椎体均为2节病例中,新术式组术中出血平均为760.7±146.2ml,传统术式组手术中出血为1023.8±197.9ml。新术式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传统术式组,具统计学差异。在受累椎体均为2节病例中,新术式组住院天数平均为23.4±4.2天,传统术式组住院天数为26.0±3.7天。新术式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术式组,具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对ASIA分级、cobb角、血沉变化值、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证实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性明确,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一种优秀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