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随着新的哲学思潮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通俗文学的创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累积型长篇小说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通俗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承继了宋元话本小说的创作经验,步入了文人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新阶段,并达到了繁荣兴盛的历史局面,形成了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样式。在文学史研究领域,这些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拟话本”。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以其进步的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搜集整理了当时流行的拟话本小说,其中包括宋元旧作、明人创作,也收入了冯梦龙的个人创作,编辑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冯梦龙的家乡苏州一带,自明代中期以降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由于受到时代的审美风尚、个人创作动机、心态及市民阶层进步思想意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冯梦龙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价值观念与创作倾向。作为传统的儒士,他深受儒学“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编撰与创作中浸透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情趣与美学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浸润下,小说结局大多呈现为大团圆的叙述模式,顺利实现了小说“劝善惩恶,教化众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作为封建时代的作家,其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在“三言”的编辑中也有具体体现。本论文以“三言”的“中和之美”作为探讨对象,全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论:简述了“三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冯梦龙的复杂思想。梳理了近几年学界对“三言”研究的大体情况,特别是对“三言”“中和之美”研究的成绩和不足。第一章主要探讨“三言”中蕴含的“情”与“理”的“中和之美”。第一节从“情本论”和“情教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冯梦龙认为“情”是力行礼教的前提,礼教应是“情”的内化。第二节从“三言”中描写的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朋友之情入手,探讨情与欲、孝与利、义与利的融合统一,从个案研究的层面具体探讨了冯梦龙情教思想“情”与“理”的情感伦理关系的融合。第二章主要探讨“三言”体现的审美情感的“中和之美”。从“大团圆结局”、悲剧喜剧意识的角度探究“三言”中蕴含的平和雅正的审美情感。在小说的情节构成中,冯梦龙是以“大团圆结局”、悲剧喜剧意识的相互融合来缓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给读者以和悦自足精神的慰藉。在审美领域概括了人际之间、天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第三章主要探讨“三言”语言韵散结合、雅俗共赏的中和、凝练之美。可以说,“三言”在语言上不仅保留了市井阶层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融入了文人阶层的典雅格调,从而使叙述语言形式雅正而内容通俗,市井俚语穿插其间,生动活泼,又洋溢着浓厚的世俗趣味。第一节从白话、民间俗语的运用入手,分析“三言”语言的通俗性;第二节从“三言”诗词韵文的运用上论述“三言”语言雅正的形式与通俗内容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