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蠕虫是一类重要的寄生虫,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兽医、农业和社会经济部门产生重大影响。迄今为止,用于控制寄生虫的最重要且广谱的药物是伊维菌素(IVM)。但是,在寄生虫中已经出现了对IVM的抵抗力,且保持IVM的功效正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经济上讲,寄生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全球小型反刍动物的重要寄生虫。许多资料报道该寄生虫对IVM产生了抗药性。解决IVM抗性的遗传基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IVM抗性涉及多基因的证据越来越多。尽管已经提出了使用较低基因组倍数数据来筛选IVM抗药性候选基因,但IVM抗药性的遗传基础仍然难以解决。在本文中,应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来筛选和鉴定捻转血矛线虫中与IVM抗性相关的基因,为阐明线虫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及其机制提供新的途径。
为了解线虫地理株系的遗传变异情况,分析了从不同地理区域(第2章和第3章)中分离出的Haemonchus contortus。首先,对来自中国(西藏,TB;湖北,HB;内蒙古,IM;四川,SC)、英国(UK)和澳大利亚(AS)等三个全球不同地理区域的虫株进行了全基因组的2b-RAD测序,鉴定了所有虫株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了不同虫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发现SNPs之间显示出显著的分化水平(平均Fst=0.34264)。中国西藏和四川以及英国的虫株,差异更大。中国内蒙和湖北虫株显示出对澳大利亚虫株的亲和性。然后,分析了各虫株的选择性特征,并在UK和AS虫株中分别检测到44个和3个私有选择性消除(private selective sweeps)区域。最后,对这些选择性消除区域中所包含的基因(UK和AS株分别含49和5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了这些选择特征的生物学意义。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虫株中检测到了选择性的特征,但没有在中国虫株中检测到选择性特征,提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虫株背景遗传分化程度更高。如果不考虑这种地理背景遗传变异,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筛选IVM相关基因时可能会导致假阳性较高的结论。
因此,接下来将重点研究遗传背景非常接近的且分别对IVM敏感和有抗性的H.contortus的虫株。测试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六个捻转血矛线虫的现场种群(IVM敏感和抗IVM),并将它们与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了比较。首先从240个成虫中制备了单个DNA样本,并使用8个微卫星标记生成了基因分型数据。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和群体遗传分析。总体等位基因丰富度(平均值/基因座/种群=7.375±0.844-10.125±1.109)和预期的杂合度(平均值/基因座/种群=0.646±0.040-0.735±0.025)结果表明分离株的群体遗传变异程度很高;在所有虫株中均观察到低水平的遗传分化(Fst=0.010-0.066);AMOVA结果显示虫株内的变异水平很高(93%);PCA分析显示所有虫株形成混合聚类,没有明显的地理亚结构出现;种群混合分析表明各虫株种群呈现广泛的基因流动与混合。提示华北现场分离株具有非常相似的遗传背景。
然后,对所有这些种群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便在完整放大倍数下分析其基因组(第4章)。分别对2株IVM敏感(Shan Xi-S,SXS;Australian-S,ASS)和对6株IVM耐药(Wu Meng-R,WMR;Wu Shen-R1,WSR1;Shan Xi-R,对SXR;UK-R,UKR;Wu Shen-R2.1,WSR2.1;Wu Shen-R2.2,WSR2.2)的虫株进行了重测序(覆盖率=43X至55.8X),将读取的数据映射到参考基因组上,获得了所有虫株的SNPs(Indel)信息:[SNPs(Indel):1135117(200119)in WMR;1269230(229384)in WSR;1306283(232273)in SXR;1338090(238944)in SXS;1573743(246766)in UKR;1303834(233877)in WSR2.1;1308649(234472)in WSR2.2;and1079609(187012)in ASS]。与X染色体估计值(0.010±0.008-0.015±0.012)相比,在所有常染色体上均观察到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30±0.008-0.041±0.011)。在SXS和SXR之间观察到最低的遗传分化(Fst=0.014),而在SXS与UKR之间显示出最高的遗传分化(Fst=0.090)。用成对的Fst全基因组扫描(5kb)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选取Fst值明显升高的离群值窗口(最高5%截止)区间,并对位于这些区间中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共有26个基因可以作为IVM抗性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属于如下几类:谷氨酸盐酸盐通道,氧化还原过程(cyt-p450),GPCR,ABC转运蛋白和pgp,核激素受体,配体盐通道,乙酰胆碱盐酸盐通道,囊泡介导的离子的运输和跨膜运输。最后,Tajima’s D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所有这些候选基因都位于某种选择压力的作用区域中。总之,了解了捻转血矛线虫在IVM选择压力下的遗传结构和性质,筛选获得了一些与IVM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因此,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实验。
最终,选择了两个候选基因(HCON_00143950,细胞色素P450的成员和HCON_00155510,GPCR)进行功能验证(第5章)。将捻转血矛线虫的卵培养到L2幼虫,然后对其进行RNAi,检测在不同浓度IVM作用下幼虫摄食情况。幼虫摄食抑制试验(LFIA)显示,干扰HCON_00143950基因显著减少了幼虫的摄食。提示基因HCON_00143950可能与捻转血矛线虫的IVM抗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发现捻转血矛线虫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具有地理背景的遗传变异。使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成功鉴定出了捻转血矛线虫的抗IVM的候选基因。应用RNAi技术初步鉴定了线虫的Cyt-P450(HCON_00143950)可能与IVM抗性相关。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IVM抗性机制的理解,为IVM抗性产生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为了解线虫地理株系的遗传变异情况,分析了从不同地理区域(第2章和第3章)中分离出的Haemonchus contortus。首先,对来自中国(西藏,TB;湖北,HB;内蒙古,IM;四川,SC)、英国(UK)和澳大利亚(AS)等三个全球不同地理区域的虫株进行了全基因组的2b-RAD测序,鉴定了所有虫株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了不同虫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发现SNPs之间显示出显著的分化水平(平均Fst=0.34264)。中国西藏和四川以及英国的虫株,差异更大。中国内蒙和湖北虫株显示出对澳大利亚虫株的亲和性。然后,分析了各虫株的选择性特征,并在UK和AS虫株中分别检测到44个和3个私有选择性消除(private selective sweeps)区域。最后,对这些选择性消除区域中所包含的基因(UK和AS株分别含49和5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了这些选择特征的生物学意义。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虫株中检测到了选择性的特征,但没有在中国虫株中检测到选择性特征,提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虫株背景遗传分化程度更高。如果不考虑这种地理背景遗传变异,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筛选IVM相关基因时可能会导致假阳性较高的结论。
因此,接下来将重点研究遗传背景非常接近的且分别对IVM敏感和有抗性的H.contortus的虫株。测试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六个捻转血矛线虫的现场种群(IVM敏感和抗IVM),并将它们与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了比较。首先从240个成虫中制备了单个DNA样本,并使用8个微卫星标记生成了基因分型数据。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和群体遗传分析。总体等位基因丰富度(平均值/基因座/种群=7.375±0.844-10.125±1.109)和预期的杂合度(平均值/基因座/种群=0.646±0.040-0.735±0.025)结果表明分离株的群体遗传变异程度很高;在所有虫株中均观察到低水平的遗传分化(Fst=0.010-0.066);AMOVA结果显示虫株内的变异水平很高(93%);PCA分析显示所有虫株形成混合聚类,没有明显的地理亚结构出现;种群混合分析表明各虫株种群呈现广泛的基因流动与混合。提示华北现场分离株具有非常相似的遗传背景。
然后,对所有这些种群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便在完整放大倍数下分析其基因组(第4章)。分别对2株IVM敏感(Shan Xi-S,SXS;Australian-S,ASS)和对6株IVM耐药(Wu Meng-R,WMR;Wu Shen-R1,WSR1;Shan Xi-R,对SXR;UK-R,UKR;Wu Shen-R2.1,WSR2.1;Wu Shen-R2.2,WSR2.2)的虫株进行了重测序(覆盖率=43X至55.8X),将读取的数据映射到参考基因组上,获得了所有虫株的SNPs(Indel)信息:[SNPs(Indel):1135117(200119)in WMR;1269230(229384)in WSR;1306283(232273)in SXR;1338090(238944)in SXS;1573743(246766)in UKR;1303834(233877)in WSR2.1;1308649(234472)in WSR2.2;and1079609(187012)in ASS]。与X染色体估计值(0.010±0.008-0.015±0.012)相比,在所有常染色体上均观察到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30±0.008-0.041±0.011)。在SXS和SXR之间观察到最低的遗传分化(Fst=0.014),而在SXS与UKR之间显示出最高的遗传分化(Fst=0.090)。用成对的Fst全基因组扫描(5kb)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选取Fst值明显升高的离群值窗口(最高5%截止)区间,并对位于这些区间中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共有26个基因可以作为IVM抗性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属于如下几类:谷氨酸盐酸盐通道,氧化还原过程(cyt-p450),GPCR,ABC转运蛋白和pgp,核激素受体,配体盐通道,乙酰胆碱盐酸盐通道,囊泡介导的离子的运输和跨膜运输。最后,Tajima’s D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所有这些候选基因都位于某种选择压力的作用区域中。总之,了解了捻转血矛线虫在IVM选择压力下的遗传结构和性质,筛选获得了一些与IVM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因此,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实验。
最终,选择了两个候选基因(HCON_00143950,细胞色素P450的成员和HCON_00155510,GPCR)进行功能验证(第5章)。将捻转血矛线虫的卵培养到L2幼虫,然后对其进行RNAi,检测在不同浓度IVM作用下幼虫摄食情况。幼虫摄食抑制试验(LFIA)显示,干扰HCON_00143950基因显著减少了幼虫的摄食。提示基因HCON_00143950可能与捻转血矛线虫的IVM抗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发现捻转血矛线虫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具有地理背景的遗传变异。使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成功鉴定出了捻转血矛线虫的抗IVM的候选基因。应用RNAi技术初步鉴定了线虫的Cyt-P450(HCON_00143950)可能与IVM抗性相关。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IVM抗性机制的理解,为IVM抗性产生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