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际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以语言为主的交流方式逐渐让位于多种模态同时构建意义的多模态交际方式。相应地,传统语篇分析也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社会符号学流派,交互社会学流派和认知学流派。其中,以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是主流,而且该学派的学者也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多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二维静态文本,比如电影海报、杂志封面等;针对动态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明显不足。新时代下的课堂话语具有语言模态、动作模态和视觉模态,是一类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虽然不少学者已对课堂话语进行了多模态的话语分析,但鲜有学者研究了课堂中出现的所有模态。而且多数研究集中在理科课堂,文科课堂研究较少,而多数也集中在语言类科目。基于此,本研究以一门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为语料,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尝试对课堂中出现的所有模态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如何协同、共建意义。为达到以上研究目标,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具体研究问题:每种符号资源在每个教学阶段的分布如何?每种符号资源的作用是什么?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是如何有效互动产生意义?为了避免之前多数案例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观性强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方面,通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标注软件ELAN,来回答第1个研究问题。定性方面,首先对课堂中出现的每种模态进行单独的功能分析,然后分析每种模态与语言模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回答第2、3个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以Justice为例的课堂语篇呈现含有4个阶段的纲要式结构:“开场白-介绍本堂课主题-主体解释-结论”。不同的模态重点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在听觉模态与身体媒体形成的视觉模态中,非互补关系占最大比例;在听觉模态与PPT媒体形成的视觉模态中,互补关系占最大比例。本研究尝试对Justice中出现的所有模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理论方面,丰富了课堂多模态方面的研究;实践方面,可为国内大学教师更好地运用多模态提供一些启示。但也存在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