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央行每日公布人民币汇率收盘价格,作为下一个工作日的中间价格;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的中间价;每日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央银行公布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在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上下1.5%幅度内浮动;中央银行还将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至此,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从单一盯住美元制转向盯住一篮子货币制,于是关于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人民币汇率篮子构成及各篮子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人民币现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局限及作者对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思考。在研究人民币货币篮子时,由于对汇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我国与各个国家或地区间的进出口贸易,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选取了与中国进出口总额最高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变动进行考察,并将美元处理为各个货币的参照货币。通过建立VAR模型,得出除美元外,欧盟、东南亚等十一个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及波动产生联合影响,人民币汇率受到欧元、英镑、新加坡元、澳元等的影响也很显著;通过引进脉冲响应函数,得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同澳元、英镑、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元汇率的变动呈反向关系,同欧元、俄卢布、新加坡元、新台币汇率的变动呈正向关系,同日元汇率的相关关系不大;通过进行方差分解,得出澳元、英镑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在人民币汇率方差分解所占的比重中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在中国贸易伙伴的货币汇率中,除美元外,人民币汇率对英镑、澳元汇率的变动最为敏感。这也体现出中国市场与欧盟国家市场及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市场的紧密联系。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具有降低汇率风险、有利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有利于国际经贸关系的调节,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如下特点:现行人民币汇率是局部外汇交易汇率,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是在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外汇上额管理规定的约束下的外汇交易价格;当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是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来自贸易项目状况,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华贸易逆差;央行的干预成为经常行为,这是由于外贸顺差及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被强制结汇,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又受到上额限制而造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如下问题:外汇市场组织结构市场化不足,我国外汇交易中心由于其半官方性质还承担了某些管理职能,淡化了市场效率目标;外汇市场交易职能缺位,当前资本和金融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外汇交易存在管制,商业银行不是基于商业需要或盈利目的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单一,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市场主体的客户和外汇经纪人出现缺失;外汇市场规模发展不足,交易量仍然极其稀少,致使外汇市场发展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应有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不利于平抑汇率波动;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相对单一,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目前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即期市场为主的市场。
在分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总结出如上局限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首先应当完善外汇市场,包括恢复市场外汇供需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反映真正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建设零售市场,同时整合零售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加外汇交易工具的品种,完善远期、掉期交易;完善已实行的做市商制度,扩大其调整头寸的空间和汇率报价弹性。其次应当适时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顺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大趋势,同时有意识的减小人民币兑美元和非美元汇率之间浮动区间的失衡。再次应该提高我国驾驭外汇市场的能力,在汇率超出预期的浮动区间时央行方能入市干预。然后还应当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机制改革,甚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要快于汇率制度改革,这样有利于汇率正确反映本外币资产的价格。最后应当积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和措施,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由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不仅要重视即期外汇市场建设还要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改革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后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力度及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