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滴灌点源室内模拟实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探讨了不同压力水头条件下滴灌点源土壤入渗规律,通过设置不同膜下滴灌(灌水定额为W1-30m3/亩,W2-35 m3/亩,W3-40 m3/亩,W4-45 m3/亩)及漫灌(灌水定额为对照CK-60m3/亩),研究了玉米的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土壤剖面根系分布特性(各土层不同生育期的根径、根重、百分比),玉米的产量指标(穗粒重、穗粒数及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确定了膜下滴灌玉米适宜的灌水方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滴灌点源入渗的水平最大湿润距离、垂向最大入渗距离均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描述,两水头对应的土壤湿润体的形状均近似半个椭球体。(2)从全生育期分析,膜下滴灌灌水量以40 m3/亩和45m3/亩植物长势较好。随着生育期的不断推进,各处理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地上干物质量均先增长较快(大喇叭口期),到后期(灌浆期)逐渐放缓,各处理以处理灌水量为40 m3/亩、45 m3/亩及CK植株长势较好。通过不同灌水量、不同生育期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地上干物质重量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分析,尽管对照玉米长势与灌水量为40 m3/亩、45 m3/亩相差不大,但由于其灌水量偏多,认为膜下滴灌玉米合理灌水量为40-45m3/亩。(3)在土壤表层0-40cm,玉米平均根径、根重密度及根重百分比将最大。40-100cm土层,各处理根径普遍较细,初生根较多。灌水量对玉米各土层根径影响较大,且以灌水量为45 m3/亩及CK平均根径较大。全生育期根重密度均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且在0-20cm土层根重密度明显大于其他各土层,0-40cm土层所占的百分比也较大,二次分式函数可用来描述各生育时期根重密度与土层深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4)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差异较大,整体上灌水量大的处理,其土壤贮水量较大;从整体上分析,同一处理以开花期的玉米耗水量最大,苗期耗水量最小,总耗水量以灌水量为45 m3/亩最大,依次为CK、灌水量为40m3/亩、灌水量为35 m3/亩,灌水量为30 m3/亩最小,除CK外,经分析得出耗水量与灌水量呈正相关。(5)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为40 m3/亩较CK在穗粒重、穗粒数及产量方面均差异不显著,且在产量方面降低较少,而其灌水量要比CK减少33.33%;灌水量为45 m3/亩处理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大,比CK产量增加20.85%,而灌水量却比CK减少25.00%;由试验还发现百粒重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对膜下滴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水量为45 m3/亩、灌水量为40 m3/亩、CK、灌水量为35 m3/亩和灌水量为30 m3/亩;CK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低,灌水量为45 m3/亩的处理最大。综上分析,基于民勤干旱绿洲区膜下滴灌玉米合理的灌水定额为40-45 m3/亩,不建议灌水量较大的漫灌栽培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