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设计学科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成为了高等教育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然而由于历史与认识的原因,工业设计的学科性质一直被定义为“边缘学科”或者“交叉学科”,长期如此,对学科的发展极为不利,工业设计应该成为一门具有本体意义和独立价值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必须根据发展趋势不断建构与重构。鉴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选择了新材料选用的相适性作为研究课题,期望为工业设计学科知识内容本体化、独立化尽绵薄之力。
在此研究目的之下,笔者首先采用还原法对“适用性”、“适应性”和“适合性”的词义做了辨析与限定,接着根据工业设计学科的需要梳理了新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范围;然后对“适应性”理论的发展历史作了追根溯源的探究,即从生物的适应性、人的适应性、人工物的适应性以及设计的适应性系统这一流程分析了适应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并采用演绎推理法提出了设计选材的适应性原则;最后基于事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等知识体系,提出了用材的适合性评价框架,并通过大量案例来验证其可行性与包容性。
本文提出的产品设计中材料选用的相适性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材料的“适用性”、选材的“适应性”以及用材的“适合性”。
材料的“适用性”是对材料性质与应用范围的概括,是设计中选用材料的基础,重点在于解决材料“是什么”和“能怎么样”的问题。
选材的“适应性”描述了设计选材过程的特征,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设计选用材料时,只有对所选用材料的外部、内部因素作了周详的考察,使内外部因素相互适应,才可能选择出相对适合的材料。选材的“适应性”重点在于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
用材的“适合性”指的是针对特定的产品,应当从“事”发生的四个流程(制品、商品、用品、废品)与人认知的三个层面(本能的、行为、反思的)来评价材料的适合性。适应是设计选材的行为特征,也是一个过程,而适合是结果。适合性评价是对适应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