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复句的研究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其中复句类型之一的因果关系句作为独立的语法范畴是日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至今为止,关于日语因果关系句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于各种因果关系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性研究,二是关于复句之间的功能连续性研究,比如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因果关系句与条件句的连续性的研究等。但是,把因果关系句作为独立范畴,将以上两种类型的研究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即对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的内部区别和外部的复句句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尚属空白。总结以往关于因果关系句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以下方面尚有不足:(1)以往的关于因果关系句形式区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区分「カラ」与「ノデ」的区别,或者进一步考察「カラ」「ノデ」和「夕メ(二)」三者之间的区别,以主观和客观区别三者不同的结论成为主流。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并且两者之间常常互相渗透,划分标准很难确定,因此,以绝对性对立概念为依据的区分性研究也就变得界限模糊、标准不确定。并且,把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绝对对立起来进行用法区别的研究,缺乏将因果关系句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考虑的范畴视点,因此无法运用[共性+个性]概念去解释各表达形式的的意义特征;(2)关于因果关系句与相邻范畴的连续性的研究,以往的研究都是关于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或者因果关系句与条件句的连续性的研究,而没有以因果关系表达方式特点为中心,统一考察其与不同相邻句式的功能连续性的研究,这样就导致没有句式之间的功能连续性概念:(3)关于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因果关系句与条件句的连续性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现象分析和总结归纳层次上,运用认知学原理从深层次揭示语言表达中的功能连续性背后的认知机制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共六章,分为序章、先行研究和本研究的课题(第一章)、正文部分(第二章-第四章)和终章。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上述三点不足,本研究具体提出以下三个课题。课题一:明确日语中的因果范畴概念并确定各表达形式的[共性+个性]的意义特征,进而明确因果关系表达范畴中的典型表达形式和非典型表达形式(第二章):课题二:尝试用“动机”概念,统一考察以因果关系表达形式为中心的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及条件句的功能连续性问题(第三章);课题三:运用认知学的主观性理论,探讨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的认知机制,以及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及条件句的功能连续性的认知机制,以及其体现出的认知学原理,明确语法层次与认知层次的接点(第四章)课题一主要针对上述指出的第(1)个问题,以往的日语范围内的意义区别的研究无法明确各因果表达形式[共性+个性]的意义特征,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日汉对比的研究方法,明确日语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的意义特征,并进一步明确其在因果范畴内的定位。首先,通过日汉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表达因果关系的「夕メ(ニ)」多与汉语的“因为·所以”、“由于”以及“为”相对应,表现出明显的[因果性]和[断定性]的意义特征,并且通过与“为”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表达因果关系的「夕メ(ニ)」呈现向目的句转变的倾向。其次,「ノデ」多与汉语的“因为·所以”、“就”以及“由于”相对应,表现出明显的[因果性]和[继起性]的意义特征,但是「ノデ」与“由于”对应时,“由于”并非单独使用,而是后项出现表达结果的形式,因此「ノ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断定性]。再次,「カラ」多与汉语的“因为·所以”、“就”以及“既然”相对应,表现出明显的[因果性]和[推论性],而与“就”的对应关系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继起性]。因为与「ノデ」对应的“就”的前项可以添加“因为”,而与「力ラ」句对应的“就”的前项可以添加“既然”,所以表现出了[推论性]的意义特征。在明确「夕メ(ニ)」 「ノデ」 「カラ」的意义特征的基础上,将[因果性+继起性]的「ノデ」定位为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将[因果性+断定性]的「夕メ(ニ)」和[因果性+推论性]的「カ歹」定位为非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课题一又从日语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各表达形式的意义特征及定位的合理性。首先,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进一步考察「ノデ」的[继起性]的特征,论证了将「ノデ」定位为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的合理性。其次,通过对「夕メ(ニ)」前项不能出现说话人的语气进一步论证其[断定性]的特征,并且「夕メ(ニ)」基于[断定性]的特征呈现出向目的句转变的倾向,由此证明将其定位为与目的句连续的非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是合理的。再次,通过对「カ歹」前后项都能出现说话人的语气进一步论证其[推论性]的特征,并且证明「カラ」基于[推论性]的特征呈现出向条件句转变的倾向,说明将「カラ」定位为与条件句连续的非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形式也是合理的。课题二主要针对上述问题(2),在对「夕メ(ニ)」 「ノデ」 「カラ」定位的基础上,以统一视点考察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条件句的连续性。该部分首先对“动机”概念进行修正,从更广范围上将“动机”定义为引起人们对事态进行描述或把握等行为的要素,并且以前项事态的意志性和后项的语气为标准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用内在动机联系前后事态时,前项事态表现出意志性或者后项事态出现语气表达,而用外在动机联系前后事态时,前项事态不具有意志性并且后项事态不出现语气表达。而且内在动机具有可控性,呈现出强弱的变化。当前后项事态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说话人认识的先后顺序不一致,或者后项出现“对说话人语气”而不是“对命题语气”ノデ 夕メ时,内在动机加强。在明确动机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课题二的研究用动机的概念考察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及条件句的连续性。首先,考察典型因果关系句到目的句的连续,即[ノデ→夕メ(ニ)→夕メニハ]的连续性。「ノデ」的前后项时间先后关系和认识先后关系一致,多由外在动机联系前后项事态。与此相对,「夕メ(ニ)」更倾向于内在动机联系前后项事态。随着内在动机的强化,「夕メ(ニ)」的前后项时间先后关系与认识先后关系一致时,前后项多为因果关系,当其时间先后关系与认识先后关系不一致时,前后项关系由因果关系转向目的关系。简而言之,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变,连接了典型的因果关系表达「ノデ」和非典型因果关系表达「夕メ(ニ)」,随着内在动机的强化,「夕メ(ニ)」由因果关系表达转为目的表达。这一点从「夕メニハ」的前后项关系的内在动机比「夕メ(ニ)」更强烈可以得到证明。其次,考察典型因果关系句到条件句的连续,即[ノデ→カラ→[ノデ力ラ→力ラニハ→ノナテ]→ナテ]的连续性。与[ノデ]相比,[力ラ」的后项有语气表现的比例更大,联系「力ラ」前后项的内在动机更强。并且,「力ラ」和「ナラ」在将未发生的非事实作为确定事态提出这一点上是共通的。「ナラ」在提起前项事态时带有假设的语气,前后项的内在动机比「力ラ」更强。简而言之,随着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变,典型因果关系表达「ノデ」向非典型因果表达「カラ」转变,并随着内在动机的进一步强化,「力ラ」向条件表达转变。由于「ノデ力ラ」和「ノナラ」中存在表示说话人主观认知的「ノダ」形式,从而鲜明的显示出其功能转变过程,进一步明确了「カラ」和「ナラ」的连续性。这样以因果关系表达为中心的因果关系句与目的句、条件句的连续性[目的句←因果关系句→条件句]可以理解为由[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内在动机+]这一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变化机制所引起的。课题三主要针对上述指出的第(3)个问题,考察因果关系各表达形式的认知学原理以及引起连续性机制的认知学原理。首先,运用主观性的理论,考察「夕メ(ニ)」 「ノデ」 「カラ」的认知机制,明确了「ノデ」的主观性最低,而「夕メ(ニ)」和「カラ」的主观性较高。其次,进一步运用主观性的理论,考察典型因果关系句向目的句、条件句转变的认知机制,得出主观性的增强是制约典型因果关系句向目的句及条件句转变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考察“动机”与主观性的相关性,明确语法层次和认知层次的接点。本研究将因果关系表达范围内的研究和因果关系表达与相邻表达的连续性的研究统一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明确了因果表达形式的[共性+个性]的意义特征和典型因果表达形式的特征。并且更进一步明确了典型因果关系表达到非典型因果关系表达、目的·条件表达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因果表达形式的认知机制、引起连续性的认知机制以及语法层次与认知层次的接点。本研究解决和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以范畴概念整体把握因果关系,明确范畴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表达形式的[共性+个性]的意义特征,并进一步明确了典型表达形式和非典型表达形式。(2)用“动机”概念,以统一视点考察了因果关系句与相邻表达的连续性问题,尤其是明确了从因果关系句到条件句的连续性问题。(3)明确了因果范畴内各形式表达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因果范畴与相邻范畴的连续性机制,明确了语法层次与认知层次的接点。本研究以因果关系句为视点,对因果表达范围内部的表达形式的定位以及外部的其与相邻表达的连续性问题进行了统一的、层层深入的考察,揭示出了范畴内部与各句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今后进行复句类型内部的各形式用法区别与各复句类型之间的功能连续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动态分析的新视点,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