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庭核群是前庭系统上行传导路中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它接受前庭感受器的传入,进行信号整合并传出,调节机体的活动。变速运动、重力变化、姿势或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都能使前庭感受器兴奋,通过前庭系统调节躯体姿势、眼运动、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对循环、呼吸及内脏活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目前认为乘车、船、飞机及航天飞行过程中常引起的运动病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的异常活动而产生的。所以,近年来对前庭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尤其是内脏不适引发的恶心、呕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这些机制的阐明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病,以及研制抗运动病药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有关动物恶心、呕吐的神经机制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揭示的问题,而大多数啮齿类动物没有呕吐行为的机制更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给予猫催吐剂顺氯氨铂,使呕吐相关区域表达Fos的实验发现,脑干的最后区、孤束核、外侧被盖、尾侧疑核、迷走神经背核、中缝大核表达Fos,特别是从孤束核、外侧被盖到腹外侧区这一弓形区域有大量表达。并认为最后区、孤束核到腹外侧网状结构这一弓形区域是主要催吐部位。给有呕吐行为的啮齿类动物雪貂腹腔注射胆囊收缩素或LiCl后,发现在脑干的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延髓腹外侧区、外侧被盖,中缝隐核、臂旁外侧核、巨细胞网状核、M蓝斑核、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中央杏仁核和终纹床核都有Fos表达。由于大鼠没有呕吐行为,不能产生明显的呕吐指示,因此在研究呕吐的神经机制中极少使用。目前还不清楚非呕吐动物脑内是否存在与呕吐动物相似的“催吐区”。 引发运动病的前庭信号必然作用于呕吐反应区域而产生恶心、呕吐。1997年Porter等用顺行追踪剂——四甲基罗丹明右旋糖苷注射到大鼠尾段的前庭核,发现尾侧前庭核向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有直接投射,并认为其在前庭—内脏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Takeda等认为前庭核到DVC的神经通路是前庭核→中脑腹侧被盖→海马→下丘脑结节乳头核→DVC。但是这一假设的间接通路是建立在几篇分散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并没有连续的、在光镜和电镜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形态学证据。还有资料显示,前庭核向延髓腹外侧区、外侧巨细胞旁核、疑核、臂旁核等脑干内调节内脏活动的核团有直接投射。所以前庭信号引发的恶心、呕吐的神经通路至今尚不清楚。 大鼠没有呕吐行为,如果作为研究运动病的实验动物,则必须首先知道大鼠有否与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