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遗忘的表达--柏桦诗歌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朦胧诗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场当代诗歌的盛宴。然而或许是历史的距离尚未拉开,或许是中国自古文人相轻的习惯作祟,当代诗歌研究对于后朦胧诗人的个案研究相当局促。随着当代诗歌危机的叠加,新诗已经走出了上世纪末的辉煌,转而进入了新世纪的沉寂。在这个历史转型期,我们有必要重新清理诗歌时代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这里最真切的就是那些探索的诗人、诗作。本文是柏桦个案研究,试图从文本细读等方面入手,对柏桦诗歌全面解读。柏桦在当代诗坛始终坚持个人化写作,只写生命的“纯诗”,他将童年的恐惧和痛苦,少年的寂寞和欲望,变成了一篇篇抗议的文本。他善于捕捉潜意识中的灵感,在贫瘠的语境中寻找诗情的踪迹,在童年往事和恐惧敏感中寻找诗意。他创作的以回忆机制为形,以“下午”和“夏天”为心的抒情短诗,对时代和个人做出了具有某种历史意味的补全。重新认识柏桦诗歌也将为重写当代诗史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立足文献、诗人访谈,探讨诗人的诞生,梳理柏桦诗歌创作的历程,借此重新全面认识柏桦及其诗歌创作。第二,柏桦诗歌细读。主要从回忆、意象、抒情三个主要方面探讨柏桦诗歌的个人化特色。“下午”“夏天”等抒情意象是柏桦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原创诗思。第三,对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主要从个人化写作的开拓者、抒情与短诗叙事的交融和柏桦的时代反思三个方面探讨柏桦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其他文献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报告文学具有鲜明叙事风格。然而由于对这一段时期的重庆报告文学的忽视,至今对它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在叙事学的方法基础上,结合抗战文学的政治、军事语境,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历史探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发掘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报告文学的叙事特色。通过对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报告文学的叙事分析和历史梳理,来探讨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报告文学的叙事类型、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叙事要素。在此基
会议
期刊
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凭着“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的写作特色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库切及其作品渐入国人视野。虽然库切研究日益丰富,但研究者大多拘泥于研究库切对殖民主义、现实主义、文化身份、自我与他者等的思考,鲜有使用叙事学分析其叙事技巧。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吸取众家之长而蓬勃发展,不仅以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构架和专业术语为基础,还借鉴了女性主义、历史主义、认知科学、语言学、修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