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导师解乐业教授为全国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教学近40年,形成了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其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的辨治,从外邪与内伤并存的病因认识出发,提出了邪毒学说,创立了益脾胃之气而复元,解毒瘀之邪而安中的理论,确立了清解邪毒,调理气血,修复伤疡,裁防恶变的治疗原则,在中医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解乐业教授逐渐形成了大保健思想,重视体质因素,提出“成人病,防在儿童”的主张,认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注意调理体质,以防成年后各类慢性病的滋生或演变。其提出体质调理的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在小儿疾病方面,认为小儿厌食的表现会伴随在各个疾病的整个过程,对小儿生长发育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其尤为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对厌食症状的改善,推崇“运脾”学说,注意顾护小儿脾胃功能,并在实际临床中加以发挥,善用运脾消积法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效果显著。本课题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这三年跟师学习,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对老师临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更好地继承其临床经验,发扬其学术思想,并在导师理论指导下运用运脾消积法拟运脾消积颗粒,对其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进行临床验证。研究方法:学术渊源回顾:通过对解乐业教授本人及同事、同学、学生访谈,查阅解乐业学习、从业的经历,了解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和历程。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通过查阅解乐业教授历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和科研成果,整理跟师笔记,系统地提取、总结、归纳解乐业教授学术思想,尤其对其关于HP的邪毒学说、以及大保健思想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对其临证中的病例资料、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其有关预防保健及专病防治和常用药物药性的论述进行记录,总结出解乐业教授的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研究结果:通过对解乐业学术渊源的回顾,梳理了解乐业老师的学术思想形成的源头和发展脉络。解乐业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学术思想源有祖父解锺祥经验集锦的启发、有父亲解霖源的亲手指教、著名中医专家曲衍海的真传以及诸多中医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勤奋学习、不懈的工作,善于在工作中思考、总结、升华,逐渐在脾胃病、妇科杂病、神志病、小儿杂病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诊治思路和特色,也最终形成了中医预防的大保健思想,并在科普宣传及健康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而得到社会广大百姓的认知和认可。解乐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一、形成大保健思想。老师虽没有直接提出大保健思想,但在其临证中,在其健康教育中,这种思想确实已经形成,“成人病,防在儿童”的说法其实就是其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认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注意调理体质,以防成年后各类慢性病的滋生或演变,本人将其归纳为大保健思想。大保健实施的重点在调理体质,在儿童阶段即是通过调理幼儿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在其今后的成人过程中再适时加以健康教育引导,以求达到预防许多成人阶段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和演变的目的,大保健思想其实就是治未病思想的一种理念的表达。二、解乐业教授强调中医治病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根本;重视问诊,四诊合参;主张把握病机,有的放矢;指出以法组方,药精效专。三、特别重视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提出脾胃升降和谐论;注重脾虚胃滞病理过程,治疗采用补通相兼。四、认为小儿易感,调理体质为要;在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上,认为小儿肝旺脾虚,易风动而抽;提出“痰瘀互结”是肺炎演变的关键过程;提倡应用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手段,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帮助,促进辨证与辨病有机的结合。五、治疗脾胃病方面从病机入手,重视调畅气机,注重调和营卫,注意顾护胃阴,提倡寒热并用,兼顾清热解毒,擅用活血化瘀,注重运脾消积。六、在针灸治疗疼痛方面,提出了多项原则,如辨经论治、循经求源、气机为要、分清缓急、心神兼顾。七、其提出体质调理的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尤其在小儿疾病方面,认为小儿厌食的表现伴随疾病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其尤为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对厌食症状的改善,推崇和发挥“运脾”学说,提出运脾消积理论,注意顾护小儿脾胃功能。八、在解乐业运脾消积理论学术思想指导下,拟运脾消积颗粒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验证了运脾消积理论及运脾消积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进一步确立了运脾消积的治疗原则,丰富了小儿厌食症的治疗。结论:解乐业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这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其大保健思想及治疗脾胃病及各科杂病方面的经验启发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中医奥秘。所以,学习和继承其学术经验,提高继承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无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解乐业教授学术思想的总结,对导师数十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并根据其理论,以临床观察的形式加以研究,丰富了其运脾消积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进一步证实了其学术思想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