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2014年和2016年保护区实地考察,使用样线、样方法,采集土壤、植物和水体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测定,研究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植被与土壤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保护区内滨海湿地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保护滨海湿地提供科学性建议。根据调查植物数据,研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保护区内主要植物物种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植物生长策略和土壤性质;通过相关分析法,探讨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性质之间相互关系;通过STELLA软件构建以潮汐模块、植物生长模块和沉积模块为基础的典型滨海湿地植物生长与滩涂沉积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文献数据和遥感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模拟预测滩涂湿地发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保护区内植物物种共有14种,属于6科、12属,主要植物种为盐地碱蓬、柽柳、茵陈蒿、芦苇和獐毛。植被类型以盐生植被为主,主要分为柽柳-茵陈蒿植物群落和獐毛-盐地碱蓬植物群落两类。由于5种主要植物种C、N、P化学计量学特征不同,这些植物所采取的生长策略不同,而且生长速度也存在差异。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值和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保护区土壤在防潮堤坝内外两侧存在明显差异,堤坝内部土壤盐度小于堤坝外部,堤坝内部土壤CNP含量大于堤坝外部,不同土层pH值不同,表层0-10cm土壤pH最小,越往土壤深处pH值越大,土壤盐度与土壤CN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土壤C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2)模型验证及模拟结果显示:滩涂区(植物生长区域面积)模拟结果较好(R2=0.870,模型效率EF=0.873);光滩区(无植物生长区域)模拟结果较差(R2=-0.122,模型效率EF=-0.017);滩涂区面积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不断减少,面积减少了30.28%,而在2017年至2021年5年间,面积将继续减少18.21%;光滩区面积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面积增加了3.49%,而在2017年至2021年5年间面积将缓慢增长1.40%。 (3)滩涂区某些区域在植物死亡后将转变为光滩,光滩区受到潮汐侵蚀和沉积作用,其面积虽有缓慢增长,但增长速率远赶不上滩涂区的缩减速率,模拟区域总面积呈现减少状态。当模拟区域受到风暴潮影响,植物生长区域面积缩减幅度明显增大,而且特大风暴潮对植物生长影响更加剧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