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乳酸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的水平并为临床预防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及应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9月份至2014年2月份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患者的年龄16~81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9例。2.检查项目:○1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BMI=体重(Kg)/身高(m2));②空腹抽血并留置标本检测:血乳酸(日立7600-20生化全自动分析仪及英国朗道试剂盒),cr、ALT.AST(美国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Cockcroft-Gault公式:GFR=(140-年龄)×体重×88.4÷(72×Cr)(女性×0.79)计算肾小球滤过率。③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中位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数据正态性分布后,服用二甲双胍前后血乳酸水平比较用配对t检验;按照年龄,病程,BMI,PaO2,PaCO2,GFR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的因素。所有统计用spss16.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正常的患者有46例,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患者有160例,占78%,均无酸中毒。2.入院后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有94例,治疗前乳酸平均水平为(3.16±0.74)mmol/L,治疗后乳酸平均水平为(3.29±0.85)mmol/L,治疗1周前后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影响血乳酸水平的多因素分析○1年龄与性别:女性:按女性年龄分为4组:年龄(岁)≤45,46~55,56~65,≥66进行比较,56~65岁组血乳酸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各年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按年龄分组同女性,≤45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65组>66组男性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血乳酸水平,但无明显差异(P均>0.05)。○2病程:按病程将患者分为四组,按病程将患者分为四组,随着病程的增加,血乳酸水平有上升的趋势,病程≤1年组与>10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I:按BMI将患者分为三组(﹤24,24~28,>28)比较不同BMI组的血乳酸水平后发现,随着BMI的增加,血乳酸水平也呈升高趋势,在BMI>28后显著增高,较BMI﹤2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aCO2:按PaCO2将患者分为三组(PaCO2<35,35~40,>45mmHg),各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5PaO2:按PaO2将患者分为三组(PaO2<70,70~80,>80mmHg),比较各PaO2水平不同乳酸水平结果显示随着PaO2的升高,血乳酸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PaO2>80mmHg时最低,与PaO2<70mmH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GFR:按GFR将患者分为3组(GFR<60,60~90,>90ml/min)进行比较,男性患者血乳酸水平随着GFR水平升高而下降, GFR>90ml/min血乳酸水平最低,GFR<60ml/min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空腹血La水平与年龄、病程、BMI呈正相关,与PaO2、GFR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aCO2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PaO2,病程与血LA独立相关(p<0.05)。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水平普遍增高,78%患者高于正常水平。2.年龄、体重指数、病程与乳酸呈正相关,氧分压、GFR与乳酸呈负相关,其中病程、PaO2为血乳酸的独立因子。临床上超重的或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应检测血乳酸浓度,可能合并心肺功能障碍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检测氧分压后选用二甲双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