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以往依赖数量型扩张和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升发展质量将成为我国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空间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推进发展质量提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一方面,学界就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争论仍未停止,有的研究支持“大城市主导”,有的则赞同“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另一方面,世界多地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集中呈现,促成了城市网络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基于城市网络维度,重新审视集聚外部性的来源和作用。在这些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城市“本地”和“网络”双重视角下,如何选择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是继续纠结于“大城市主导”和“中小城市优先”的二者择一,还是可以探索出一条各层级城市协同发展的道路?二是城市网络中的异质性如何体现,什么导致了同一网络中不同城市个体在获得外部性上的区别?围绕上述疑惑,本文展开了研究工作。首先,在辨析相关概念并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传统的集聚外部性分解成“本地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两类,并同时纳入城市劳动生产率决定的研究框架。其次,为了推敲主旨变量间的作用机理,凭借两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别基于城市本地和城市网络视阈,采用“两步走”策略进行理论分析。接着,借助增添时间维度的空间格局统计方法,以统计描述的方式,先行观察和比较我国城市网络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随之,利用计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详细考察“城市规模—借用规模—劳动生产率”的链式关系和交互效应。最后,借鉴现有研究对本地集聚经济溢出性的考察,探寻了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作用范围,并将政策建议落脚于东北城市发展策略的探讨。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结论。理论方面,1.城市本地视角下,本地集聚外部性的发挥有赖于“城市规模”同“城市高级功能水平”形成合理的“匹配”关系。2.基于城市网络的视角,在“匹配”关系的基础上,城市网络外部性产生于中小城市对大城市高级功能的“共享”过程。实证方面,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组成的完整城市网络,1.在时空格局的考察中可以观察到“借用规模”现象,表现为中部众多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不比东部城市的情况下,呈现出媲美东部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特征。2.本地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都显著地促进了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在线性假定下,后者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前者。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城市规模的边际贡献是递增的。3.城市网络外部性对中小城市更加有利,而大城市或地处城市网络边缘的城市为了谋求劳动产出效率的提升,需要更加依赖自身的发展。4.城市网络外部性受距离衰减指数的制约,当距离衰减指数上升时,劳动生产率对借用规模的敏感度下降,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减弱。5.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边界”在1100km附近,其中0-900km是外部性效应发挥的“最优范围”,本地城市与该距离范围内其他城市的空间联系最强,可获得的网络外部性最大。最终,结合上述结论,文章对两大主要问题进行了解答。首先,较之于学界在“大城市主导”还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命题上泾渭分明的争论,本文提供了一个折中的观点,即在鼓励大城市适度提高规模的同时,提议通过加强城市网络联系的路径来发展中小城市。其次,我国城市网络作用城市个体的异质性体现在:分处最优范围和空间边界内外的城市个体,存在城市网络“位置”上的差异,或具有“嵌入”程度的区别,网络位置相对中心的、嵌入程度较深的城市更好的接受了城市网络带来的便利,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更好。反之,则会存在一定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