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并不具有虚构性。但是,她却不断地被人言说,被人塑造。萧红就存在于这种一直的言说和塑造中。到现在为止,创作萧红传记的研究者非常多。可是,针对这些萧红传记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不能构成完整的系统。不同时代的传记作者有着不用的文化语境,即使同时代的作者又有着不同的视角与个性,这就使得萧红传记出现了类型化与多样化的特点。在这多种多样的传记作品中,萧红已经不断地被建构成一个文学形象,于是,“萧红”本体一直被不断地接近与丰富,这是一个没有终结的阐释过程。由此,围绕着萧红传记作品对整个创作系统进行研究,并探究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作品的不同,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对于萧红形象的构筑,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同时代的人对萧红形象的塑造。这一时期的塑造基本上是通过追忆萧红生前的种种事迹来完成的,对萧红生前资料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倾向。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在萧红弥留之际陪伴左右的友人骆宾基,他的《萧红小传》是最早的萧红传记,成为萧红形象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也是后来萧红传记写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另外有许广平、丁玲、柳亚子、聂绀弩等人为悼念萧红所作的文章,通过整理阅读,可以提炼出萧红在友人眼中既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是一个“坚强与脆弱的矛盾体”。二是1980年代的传记作品对萧红形象的塑造。这一时期的塑造有一个共同的着眼点,就是作家们都以“革命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塑造萧红形象。这一时期的代表着有肖凤和葛浩文等,以肖凤最具有代表性。她在《萧红传》中用“大地主”来称呼萧红的父亲及家庭;使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萧红怎样受到“五四”的鼓舞,加入了反抗旧势力的队伍当中去;并认为萧红的《生死场》是其反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都说明了肖凤是以“革命者”的角度来塑造萧红形象的。三是1990年代以来的传记作品对萧红形象的塑造。这一时期的传记作家打出“传记真实性”的旗号,开始把目光投在猎奇和平反上,试图挖掘出真实的萧红,从而使得萧红形象更加“多维立体化”了。萧红的人生,最受人瞩目的是她与鲁迅的师生情,最有争议的是她的婚恋,这是其传奇性的所在,也是作家们猎奇和平反的焦点。许多作家通过对萧红与鲁迅的交往的挖掘,进一步渲染萧红缺乏父爱、渴望父爱的性格。也有作家把重点放在萧红与萧军的关系发展上,力图展现出追逐情爱的萧红形象。然而,不可避免的,萧红传记写作中也出现了主题情感介入的现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秋石和曹革成,他们分别是萧军的拥护者和端木的亲属,在萧红与萧军、端木的爱情问题上展开了争论,也正是在这争论中使得萧红形象被“再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