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极性程度副词之一。在现代汉语中,“极”表达了说话者的一种主观判断。但是,据语料显示,“极”最初编码的是客观意义“屋脊的横梁”或“驴背上用以载物的木架”,具有明确的指称。那么,“极”是如何由客观意义最终演化为主观意义的呢?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借助传统语法化理论。但是,这种研究路径存在以下问题:(1)对“极”的演化过程阐述不明;(2)将“极”“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而谈,且动因单一,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历时构式语法是历时语言学、语法化理论和构式语法结合的产物,主张运用整体的、渐变的语言演化观,将语言演化问题(如语法化、词汇化等)都看成是构式问题,从历时视角考察构式“形式”和“意义”形成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而克服了传统语法化研究只重视形式或意义某一方面的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历时构式语法理论,构建历时构式语法视域下的语言演化理论模型,并以词汇构式“极”为个案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汉语语料库系统考察其“形式”和“意义”形成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i)词汇构式“极”的形式和意义是如何演化的?(ii)词汇构式“极”在构式演化和构式化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化特征?(iii)词汇构式“极”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演化?即演化的动因机制是什么?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都可能发生演化。纵观词汇构式“极”形式和意义的整个演化过程,“极”的词性发生了由名词到动词和形容词,由形容词到程度副词,再由程度副词到程度补语的变化。依次诞生了词汇构式“极”以及“极+V/A”、“V/A+极”、“极+V/A+了”和“V/A+极+了”等新的构式。不同构式之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形成了一个构式连续统。第二,词汇构式“极”形式和意义的演化过程具有“梯度演化”特征。这一过程既是“极”由词汇构式到语法构式的过程;又是由实体构式到图式构式,再到图式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还是“极”发生构式演化和构式化,再到构式化不断加深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构式图式性和能产性不断增强,组构性不断降低。在构式化后期,“极”已经完全丧失了概念意义,仅充当强调语的功能,逐渐形成了一种规约化的构式“V/A+极+了”,这一构式图式性和能产性最强,组构性最低。第三,语言演化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就“极”形式和意义的演化而言,主观性和主观化贯穿于词汇构式“极”形式-意义演化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再到主观化不断增强的过程。此外,语境在“极”的构式演化和构式化两个阶段都起了关键作用,而泛化、隐喻、新分析和类推等只是其演化过程某个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动因机制。寻求支配人类语言各个层面的普适性原则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懈追求。本研究构建了历时构式语法视域下语言演化理论模型,并以汉语词汇构式“极”为个案研究,重新审视了“极”形式和意义的演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语法化研究只重视形式或意义演化某一方面的弊端;其次,有利于厘清语法化、历时构式语法以及构式化之间的关系,深化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语言演化研究。最后,以汉语词汇构式为例,为解决以英语为基础的语言演化理论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存在普适性差异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