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与苏轼易学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与思想上佛道之学的挑战,儒者对传统儒学进行思想上的恢复与重建,由此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周易》所蕴哲理精奥,含涉自然与社会之各种事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为阐发政治人生理想与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儒者多对其进行注解与诠释以期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苏轼著有《东坡易传》,在儒家经典诠释和本体论建构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对中国古代易学史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二人虽处相同时代,但学术思想却存在较大的不同。通过对洛蜀党争的分析,从中能瞥见二人学术分歧的一隅。在学术思想不同的情况下,二人易学思想方面也就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二人不同的思想渊源。程、苏二人易学皆承袭王弼易学思想的大部分内容,同属义理易学一派。但程颐受胡瑗等儒学大家影响较深,本质上是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解《易》亦主阐释儒理;苏轼易学有其家学渊源,以儒为本,同时又熔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在解《易》中更加倾向于吸收庄子思想,以庄子为解《易》之蓝本。在此基础之上,二人精深研《易》,历经数载,分别作出《伊川易传》与《东坡易传》,这两本著作是二人一生思索之结晶。
  二人易学思想上的不同,从易学观上看,首先在对《周易》性质的认识上,程颐、苏轼二人都将《周易》一书看作是阐发圣人之道的经典。程颐认为《易》是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的,直接反对以《周易》进行卜筮。苏轼则认为《易》是尽人情之变的,虽初为卜筮之书,但反对以此书求神于卜筮。基于对《周易》性质的认识而二人产生了对象数义理的不同看法,程颐极为重视义理,解《易》之象数只作义理阐发的工具,对《河图》《洛书》持否定态度;苏轼也注重义理阐发,但他对象数之研究多于程颐,在解《易》过程中的应用也更多,且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
  从解《易》原则与方法上看,二人都注重对《周易》文义的疏解,解《易》体例都是以王弼解《易》方法为基础作了一定的扬弃。程颐解《易》在“取义说”的基础上注重“时”,采取“随时取义”的原则与方法;苏轼解《易》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出“卦合爻别”的原则与方法。
  程颐、苏轼二人由对《周易》的注解,逐渐构建起各自的学说体系。在程颐的学说体系之中,“理”是本体,作为最高范畴而存在,“易”是体认“理”的呈现;而苏轼把“道”作为其体系的最高范畴,“易”则是体认“道”的途径。与天道论相应,程颐认为“理”至善无恶,由于“性即理”,性也为善,而情为恶;苏轼则认为人性善恶并非性之本身,性情皆是无善恶的。二人进而提出不同的理想境界与修养方法:“诚”“敬”与“无心”,以求通过各自的修养方法达于圣人之境。
  总体来看,在北宋儒学受到佛道之学冲击的学术背景下,程颐和苏轼将对圣人之道的阐发与个人境界的提升作为治《易》的最终归宿,维护了儒家伦理秩序,促进了价值观念的回归,同时对宋代易学以及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虽然苏轼易学在学说体系上并未能及程颐细致宏阔,但其“性无善恶”的思想影响较大,在对《周易》诠释和儒学体系建构等方面亦作出积极贡献;程颐建构了以“理”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对宋明学术界乃至后世之影响都更为深远。
其他文献
在科技创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前沿已成为国家和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面对科技前沿持续变化的趋势,中国应及时发现领域内潜在的科学前沿,并展开战略部署,以应对全球日益复杂的科技环境。而目前的前沿识别研究结果多为热点的、新兴的科学前沿,针对潜在科学前沿的研究较少。在这少量的潜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以科学论文为主,忽略了其他技术文本,以及科学与技文本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前沿识别中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个
学位
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开展,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建设的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如今各种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产品都越来越重视用户的实际体验,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作为专业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在保护古籍、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应重视用户体验,将用户体验纳入数据库建设规划之中。从用户体验角度探索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推进古籍普查与古籍数字化的开展,推动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学位
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休闲方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未成年人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且深入了解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实践是必要且重要的。论文以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研究方法来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互联网实践行为及其特征,并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在历史与情境的交
学位
JMRH科技创新能有效地将军技民化,带给民方生活、生产方式上的便捷和进步,同时也会将民技军化,使军方在技术方面得以不断转型升级,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无法通过评估服务JMRH科技创新的智囊团来找到与科技创新过程相匹配的智囊团。由此,为帮助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评估JMRH科技创新智囊团,找到与之创新过程匹配的智力服务,开展指标研究是JMRH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智囊团提升服务水平建
学位
易学与佛学的交融,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开始,历代禅僧多有参与,然其立场,大多把易学作为开权设教的法门,目的仍在引人向上,而发明出世宗旨。觉浪道盛是其中的特异者,他以禅师身份而欲学孔子的集众圣大成,不只要会归佛教各宗,还要继述周孔之道,扶持儒家的心传法脉。道盛以《易》为五经纲领,认为《易》为天地人物之宗,故其思想中易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还有易学专著、专论传世。  道盛早年受家传真德秀之学的熏陶,
学位
本文探究的主题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恶”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在其学说中对“恶”有着怎样的规定性?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恶”的概念是否具有统一性?  在前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恶”有着内在统一性,在其不同领域的著作中提到的“恶”有着共通点,能够整合为一种较为完整、清晰的概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恶只作为具体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