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员作为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在推动文化间相互了解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提高了对译员素质的要求。本文认为跨文化素质是口译译员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是口译译员的跨文化素质,其基本内容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涉及跨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即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等。这是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础。笔者试图从口译学的角度对文化概念进行阐释。目前对文化概念的定义有几百多个,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由于写作目的、上下文及使用主体的不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有约束性的、唯一“正确”的文化概念的定义。笔者在此并不选择其中一个定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而是选择目前文化概念中几个对口译重要的方面,然后将其与口译联系起来进行相关的阐述。本文认为“交际”是一个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从前理论界认为的简单的内容的传输过程。内容层面不是影响交际过程的唯一因素,关系层面更应该受到重视。交流双方的反应、环境因素、社会关系和交际双方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应该被考虑的因素。这不仅适用于本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在跨文化交流中亦是如此。这里借助对交流概念的阐释,笔者从理论上阐述了译员应改变传统上只看重谈话内容的片面观点,而加强对关系层面的重视。在实际交流中,一句话,即使它的词法、句法、语法都正确,但如果表达的方式、时机不适当,都会破坏交流的发展,甚至使交流终止。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觉及评价,相应的会采取不同的行为。这一切都使交际变得更加困难和具挑战性。另外依据互动性的交际概念,跨文化也是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把文化做为静止的实体将之对立开来是不正确的;将跨文化简单理解为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综合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之理解为具有动态特征的协同作用。正确理解这些特征对于译员具有实践意义。 <WP=4>第二章分析了口译的基本特点,划分了口译的基本类型,并对口译和笔译进行了区分。本文引用了塞莱斯科维奇的“释意法”口译理论,认为意义是口译的根本。译员要翻译的是语言表达的意义,而不是其语言形式。口译其实就是两种语言间的意义转换和重新表达。这一理论对于口译译员来讲其实践意义是,译员不应拘泥于原语的一字一句,而是应该关注通过话语的明示部分表达出来的意义,然后在将其翻译成目的语过程中保持其意思不变。本文依据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口译理论是Skopos理论(目的论)。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谈话者的目的及其谈话对象是处于第一位的,译文语言的组织受谈话目的和谈话对象的限制。谈话目的和谈话对象不同,译文组织也应该相应的有所不同。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对讨论题目及其背景知识的了解和他与说话人的熟悉程度等等,这些都是译员将所理解的意义向目的语翻译时应该注意的因素。译员的翻译应该让听者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谈话思路,产生说话人期望的印象及反应。第三章指出了跨文化素质的重要性,阐述了跨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理论依据是Bolten的有关跨文化素质的理论。人的行为能力被普遍划分为四类,即专业能力、策略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跨文化素质指的不是这四类能力之外的独立的一个能力,而是这些基本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运用。与在本文化环境下不同的是素质的“质”不同,这些素质本身是一样的。要强调指出的是这四类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独立的,它们或多或少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共同发生作用的,因此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第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分析了口译译员的角色,阐述了什么是口译译员的跨文化素质及其基本内容。如上所述译员的任务是弄懂原语表达的意义,然后用目的语恰当的表达出来。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限制的。所以译员要完成好他的任务,对双方文化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译员的角色是交流的媒介和文化传输者。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口译译员的跨文化素质也是分为四类,即专业能力、策略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这里对这四类能力所包含的因素的归纳都是相对于译员较为重要的因素,并用大量实例对其做出了解释。这些实例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用于加深读者理解。至于哪一个能力、能力中的哪些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占多大比重,完全取决于口译的目的、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及其个人特点等。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在文章的最后一章,对口译译员的跨文化素质内容的具体论述具有实践意义,它为译员提高自我跨文化素质指出了方向,并且为今后的口译译员的培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WP=5>对译员的跨文化素质的研究目前来说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笔者期待对此论题有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本文不涉及培训的具体内容,希望今后能有人在本文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